腰椎间盘突出是因腰椎间盘(包括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腰椎老化)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退行性变即为老化,为本病发病的基本病因。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细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经历退行性变这个过程。由于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的组织重,故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
- 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群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例如煤矿工人和建筑工人需经常弯腰提举重物。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 遗传: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在同一家族高发,因此本病可能与遗传相关。
危险因素
- 年龄因素:超过 75% 的腰椎间盘突出为 20-40 岁人群。
- 性别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男性。
- 职业因素:久坐人群如驾驶员、IT 从业者、老师、公务员,学生等,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煤矿工人、建筑工人、搬运工人、举重运动员等。
- 妊娠因素:女性妊娠期间,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较高。
- 环境因素: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 其他因素:腰椎先天发育不良人群,如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裂等。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腰痛:常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患者可有腰痛表现,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减轻。
- 下肢放射痛:一般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传导性疼痛,在喷嚏和咳嗽时疼痛会加剧。
- 下肢麻木:当椎间盘刺激压迫感觉纤维时引起肢体麻木。
- 马尾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的特异性表现,具体表现为行走时,随着距离增多出现腰背痛或患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蹲着或坐着休息症状可以减轻,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出现。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肌肉无力:肌肉无力时,可能会感觉走路像“踩棉花”一样。
- 瘫痪:病情严重时,由于神经根受压严重,可能导致肌肉麻痹,并最终演变为瘫痪。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失禁等。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坐姿、站姿。
- 工作及生活中注意避免同一姿势保持过久,避免久坐久站。
-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对于腰背部力量的训练。
- 避免长期弯腰负重动作,如工作需要可做好腰部防护。
- 生活中避免床垫过软,可以睡稍硬的床。
- 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X 线平片:单纯的腰椎 X 线平片并不能作为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依据,但 X 线平片能发现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和结构异常,对提示椎间盘的退变有重要意义,并且能排除其他的一些腰椎疾病。
- CT 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的情况,同时还可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等情况,是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常用检查。
- 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治疗方式
大多数患者可以经保守治疗后可缓解症状,如果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治疗目的: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部分吸收或回纳,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其炎性水肿的消退,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保守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方法。
治疗方法:
- 卧床休息
- 牵引治疗
- 推拿按摩治疗
- 物理治疗
- 消炎镇痛药:主要有塞来考昔(西乐葆)、双氯芬酸钠(英太青)等。
- 减轻神经根水肿药物:如甘露醇、激素等。
-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 B 族等。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
- 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
- 合并马尾综合征。
- 出现肢体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使不出力)。
- 合并椎管狭窄。
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及内镜手术。
常见疑问
问: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腿为什么还会麻?
答:一般来说,术后疼痛缓解很快,麻木等感觉异常恢复较慢。手术过程中在切除椎间盘的时候要牵拉神经根,因此难免会对神经根造成一定的刺激,术后会出现诸如麻木或轻度无力的感觉。只要下肢活动存在,一般都不要紧。 可以复查 X 片或 CT 看看,如果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耐心等待 2 个月左右,看看症状能否消失。如果症状不消失,但轻微不影响生活,也不必介意。如果症状比较重,再寻求进一步的处理。
注意事项
日常注意事项
- 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坐姿,比如工作面对电脑保持坐姿时身体向后倾、手与键盘平行、膝盖微高于座椅、电脑屏幕略低于视线等。
- 注意保持良好腰姿,如站立时挺直腰背、行走时挺胸抬头、下蹲时尽量屈膝等。
- 睡觉时选择稍硬一点的床垫,避免选择太软的床。
- 久坐或久站时注意稍微活动一下,避免同一姿势保持过久。
- 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腰部力量。
常见疑问
问:倒着走,对腰椎间盘突出有好处吗?
答:倒着走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有以下益处:
- 倒走过程中可以有效矫正腰部(腰椎前凸)的不合理姿势,还能锻炼自身肌肉。
- 倒走能够锻炼腰肌、股四头肌和踝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从而调整脊柱、肢体的运动功能,增强腰肌,并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矫正腰椎生理曲度,从而可以减轻对脊柱和椎间盘的压力,也就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但是倒着走也有很多缺点,尤其在老年人中,因为倒着走导致的摔伤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要采用倒着走这种锻炼方式,必须要保证安全,如果无法保证安全,不建议倒着走。
相关科普号

娄纪刚医生的科普号
娄纪刚 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216粉丝8027阅读

杨立利医生的科普号
杨立利 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
1.4万粉丝15.3万阅读

赵红卫医生的科普号
赵红卫 主任医师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101粉丝47.7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