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晓强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血液病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小板减少”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但当面对“血小板增多”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庆幸,认为血小板增多似乎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血小板增多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也可能造成多种后果,需要引起重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血小板增多的神秘面纱,看看它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一、什么是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增多可以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血小板过度生成为特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则多为继发性,可能与多种疾病或状态有关。二、血小板增多的不同原因和临床特点(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血小板过度生成为特征。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患者体内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使得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⁹/L之间,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持续≥450×10⁹/L,有些患者甚至达到1000×10⁹/L以上。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能罹患该病,笔者见过几位年龄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见过超过80岁的老人家。理论上讲,这些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有直接是因为心梗或者脑梗收入医院被发现的,但同时由于假性血管性血友病的风险导致出血的风险也相对增加,所以此前该病还有一个名字,叫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年轻女性不孕不育,有些也与此有关。(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是指由其他疾病或状态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其实临床上这种患者更多更为多见,常见的原因包括:1.各类炎症性疾病、感染、肿瘤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会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如肺炎、脓毒症等,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增多;这些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一般都不会特别高,查下炎症指标可能帮助提示诊断,随着原发病的控制一般会得到改善。实体恶性肿瘤如肺癌、胃肠道肿瘤有些可能分泌促血小板生成因子,表现为血小板增多的副肿瘤综合征,或者由于本身合并炎症等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血小板的增多,特别是由于月经增多或者痔疮等原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这也是最容易处理的血小板增多了。如果注意到患者有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结合患者特征病史等,想到去查一些铁代谢的指标,往往能够很快得到诊断和有效治疗,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一般也都在600×10⁹/L以下。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要想到。3.脾切除术后:脾脏是血小板的主要清除器官,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清除减少,导致血小板增多。4.其他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粒等,这些疾病也会导致血小板增多,甚至巨核系受到影响的急性白血病也都遇到过。 三、如何诊断血小板增多?很明显,首先还是要仔细问病史查体,想一想其他可能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如感染、炎症性疾病、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实体肿瘤等;必要时开具一些针对性的化验检查,譬如查铁等。但对于不那么明确或者一时难以明确的、或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的、特别高的、合并有明显贫血、白细胞变化的患者,必要时还是需要做骨髓穿刺。1.血液检查: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常规、血小板功能测试等。2.基因检测:检测JAK2、CALR、MPL等基因突变,必要时NGS也要做的。3.骨髓检查:如果做骨髓穿刺,骨髓活检也一定要做,要考虑到其他血液病的可能,也要考虑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骨髓纤维化的可能,这本来就属于评估的一部分内容。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脾脏大小等,如果考虑血液系统的问题,这是必须要做的。四、血小板增多的治疗当然要看血小板增多引起的原因,不同的原因处理方法肯定不同,譬如对于前面说的缺铁导致的血小板增多,补铁就够了;对于本身就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还要要针对性的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等。对于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则要综合评估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心脑血管靶器官损害等多个因素,还要结合基因检测的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了。治疗内容主要是要考虑是否需要抗血栓、抗凝、降细胞处理。提醒一下,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受上述治疗(抗血栓、抗凝、降细胞)的,对于血小板>1000×10⁹/L的患者,也先别急着抗血栓抗凝,警惕出血风险。 五、预后如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大多数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20年左右,甚至更长。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导致预后不良。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许多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如果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恢复正常。总之,血小板增多虽然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信号,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管理病情,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被诊断为血小板增多,不要过于担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04月11日
164
0
1
-
段明辉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内科 重新在。 新的问题,嗯,这个问题是骨髓活检雄蛋白都不支持真红啊,但是支持ET,但是促红素一直偏低,确实有这样的病人,现在我们啊当这个基础。 基因啊,这种病人的基因一般来讲就是Jack two突变的,这种病人到底将来会不会转变成真红? 或者说反过来讲。 即使它是ET啊,原发血小板增多症,促红素正常的ET跟促红素不正常的ET之间将来的结局是不是有差异?现在我们正在积累经验,也在做研究,没有定论。但是据我个人的经验,促红素低于正常的这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将来出现血栓的风险,以及它出现转向真红的可能性。 确实是存在的,所以需要密切观察,需要定期去看医生,不要掉以轻心。2024年08月28日
97
0
1
-
闫金松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过度增生。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以下是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详细信息:病因和机制基因突变:ET通常与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相关。这些突变导致血小板生成调控失常,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增殖。症状常见症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或暂时性视力丧失四肢麻木或刺痛胸痛或呼吸困难手脚发红、灼烧感(红斑性肢痛症)并发症:血栓形成:动脉或静脉血栓(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出血倾向:尽管血小板增多,但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脾肿大:由于脾脏过度工作以清除过多的血细胞诊断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通常超过450×10^9/L骨髓检查:骨髓活检显示巨核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分子遗传学检测:JAK2V617F、CALR或MPL基因突变检测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增多的疾病,如反应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治疗低风险患者:观察和随访:对于无症状的低风险患者,可选择密切观察和定期随访。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高风险患者:羟基脲(Hydroxyurea):用于降低血小板生成,适用于高危患者。阿那格雷(Anagrelide):用于降低血小板数量,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适用羟基脲的患者。干扰素:用于年轻患者或妊娠期妇女,调节免疫系统并降低血小板数量。JAK抑制剂:如鲁索替尼(Ruxolitinib),用于对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随访和预后定期监测: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和相关症状,以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控制体重)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其他并发症。预后ET的预后较好,许多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治疗控制病情并保持正常生活。定期随访和监测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总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慢性但可管理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定期随访和监测血液指标是管理ET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06月17日
606
0
13
-
2023年03月06日
163
0
3
-
2022年12月04日
51
0
0
-
李琦玮主治医师 广安门医院 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一种类型,属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血小板增多、伴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为特征表现。ET好发于老年人群,50-7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女性稍多。ET的发病原因仍不确切,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或者与其他类型的MPN发病相关。与相关的 JAK2、CALR 或 MPL基因突变相关。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血栓形成或出血,但也经常有患者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偶然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升高后诊断。约10%的ET患者诊断时可触及轻度脾肿大。Q1血小板升高到多少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A: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450×10^9/L。Q2什么原因可能引起血小板增高?A: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克隆性血小板增高、反应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假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血小板增高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伴环铁幼粒细胞的难治性贫血以及血小板增多、5q-综合征等;怀疑上述疾病时需要进行骨髓象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等检查进行诊断。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常因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FN-γ)起始,肝促血小板生成素驱动,见于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急性失血、血小板减少后恢复(反弹性血小板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运动、药物反应(长春新碱、肾上腺素、全反式维A酸)可能引起血小板一过性升高。铁缺乏、脾脏切除或先天性脾缺乏、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或炎症、溶血性贫血等可见持续性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针对病因治疗可能缓解血小板升高的问题。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促血小板生成素基因、MPL基因或其他未知基因突变造成的罕见疾病,偶有血栓形成或出血,临床表现大多轻微,遗传学原因不清。假性血小板增多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中细胞质碎片、红细胞碎片、菌血症等,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Q3血小板增高需要做什么检查?有必要做骨穿吗?A:疑似诊断ET的患者需要完善以下检查: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⑤BCR-ABL融合基因;⑥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者CT检查。基因检测可采用外周血进行检查。骨穿检查是鉴别ET与其他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目前血小板升高程度不明显,可不急于进行骨穿检查。但对于相关基因突变阴性、根据症状、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疑似ET患者,建议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检查。Q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风险和预后怎么样?A:血栓形成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或既往有血栓病史是血栓并发症最有力的预测因素。动脉血栓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如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血管系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严重的出血较血栓形成少见,主要影响鼻黏膜、口腔黏膜和胃肠道。部分ET患者可进展至骨髓纤维化(首个10年发生率为3-10%),少数可进展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个10年发生率为1-2.5%)。Q5患者需要关注什么症状表现?怎么和医生讲得更全面?A:患者和医生沟通时,可以注意是否存在以下症状: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是否有类似的患者。Q6血小板升高到多少需要治疗?A:血小板高于正常值需要定期复查,一般血小板升高到600-800×10^9/L需要考虑治疗。ET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并发症。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以下,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血栓病史、基因突变情况、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Q7血小板升高需要配合中药治疗吗?A:血小板升高建议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当血小板升高达到1000-1500×10^9/L,应用羟基脲等降细胞治疗可较明显地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栓事件风险。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清肝化瘀、攻补兼施的基本治则,化瘀通络,调补身体的虚损与有余,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对于出血及血栓风险偏低的患者,纯用中药效果更佳,中高危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改善症状,有利于稳定血小板数量,改善预后。2022年08月02日
2214
0
7
-
徐瑞荣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也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小板持续性增多,部分患者合并出血和血栓出现,同时肝脾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改变、基因异常激活有关。ET进展缓慢,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此外,本病存在向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转化的潜在风险。在ET的诊断方面,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主要标准】(1)血小板计数≥45010^9/L;(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无明显粒系或红系增生,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3)排除BCR-ABL阳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治疗方面,目前对该疾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少血小板的数量,预防血栓和出血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定期的检查血象,通常给患者服用降细胞药物如羟基脲、干扰素配合阿司匹林,使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从而减少血栓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部分资料表明,抑制控制白细胞总数对预防血栓也很重要。ET自然病程较长,临床上也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策略治疗ET,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有助于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减少西药的给药剂量、缩短治疗疗程以及改善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前血液的状态,减少远期血栓、出血事件的发生。 【病历】 患者,女,70岁,八年钱进行健康查体发现血小板异常增高,于外院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被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口服羟基脲进行治疗,病情控制尚可。欲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我院诊就诊。血常规显示WBC:7.74×10^9/L、RBC:2.87×10^12/L、PLT:2611×10^9/L、HGB111g/L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膏方:重楼100、莪术200、丹参300、蛇舌草200、元胡100、麦冬100、内金100、小茴香100、焦山楂150、菊花100、白术150、苍术150、薏苡仁300、冰糖300。患者恶心乏力,食欲差,纳差,睡眠尚可,二便调。WBC:8.25×10^9/L、PLT:2241×10^9/L、HGB:114g/L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内金15、生地15、麦冬15、山药15。患者仍然乏力、恶心、纳差、眠差,二便调。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内金15、生地15、麦冬15、山药15、芦根15、淡竹叶9。膏方:重楼100、莪术200、丹参300、蛇舌草200、元胡100、麦冬100、内金100、小茴香100、焦山楂150、菊花100、白术150、苍术150、薏苡仁300、知母150、天麻150、冰糖300。 病史同前,纳差,乏力,眠一般。HGB:85g/L、RBC:2.21×10^12/L、PLT:2245×10^9/l中药:黄芪30、当归15、茯苓30、山药15、赤芍9、桃仁9、红花15、川芎15、地龙15、焦三仙15、生地15、麦冬15、重楼9、内金9、僵蚕15、夏枯草15。膏方:莪术200、丹参300、山慈菇200、半边莲300、蛇舌草300、元胡90、川楝子90、石斛90、焦山楂90、薏苡仁300、菊花90、灵芝300、川芎300、炮姜45、桂枝100、茯苓300、冰糖300。配合四虫片。患者老年女性,结合相关检查跟临床表现,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对于本例患者,除以降细胞为治疗目的外,还应预防血栓的发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症状,但本质仍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故处方以养阴清毒结合活血化瘀为原则,中药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莪术、元胡、丹参活血化瘀,焦三仙、内金健脾开胃,当归、丹参、生地补血养阴,麦冬、芦根、知母、石斛生津清热。菊花、蛇舌草、淡竹叶、山慈菇、重楼清热泄火解毒,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和胃祛湿,地龙、僵蚕、天麻祛风通络,黄芪、山药、灵芝益气健脾,配合四虫片解毒化瘀,以期控制血小板数目,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病历】患者,女,48岁,因异常疲惫入院诊治,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JAK2(EXON14)V617F阳性,现患者下肢沉重,无头晕头疼,偶有皮肤瘙痒,纳眠可,二便调。中药:蒲公英30、墨旱莲30、女贞子15、甘草6、小蓟30、天冬15、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赤芍15、焦三仙15、干姜6、僵蚕15、桃仁6、红花6、灵芝12。加四虫片病史同前,下肢沉重,现乏力皮肤瘙痒,头晕头疼,纳眠可,小便频,大便调。中药:蒲公英30、墨旱莲30、女贞子15、甘草6、小蓟30、天冬15、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赤芍15、焦三仙15、干姜6、僵蚕30、桃仁6、红花6、灵芝12、石斛9。加四虫片病史同前,下肢沉重,纳眠可,二便调。中药:蒲公英30、蛇舌草30、墨旱莲30、甘草6、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焦山楂15、赤芍9、水蛭3、砂仁9、甘草9、山药15。青黛1、三七3、雄黄、0.2。用5天停5天患者下肢沉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WBC:5.63×10^9/L、RBC:4.69×10^12/L、HGB:42.8g/L、PLT:581×10^9/LAST:37U/L、ALT:42U中药:枸杞30、茵陈30、山慈菇12、半夏9、陈皮9、干姜9、黄连9、黄芩9、内金9、佛手15、赤芍15、川芎15、太子参15、肉蔻9、甘草9、大枣5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症状,但本质仍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故处方以养阴清毒结合活血化瘀为原则。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瘀,蒲公英、重楼清热解毒,茯苓白术、党参、黄芪、灵芝、山药益气健脾,焦三仙健脾开胃,麦冬、天冬、石斛生津养阴,小蓟凉血,水蛭、僵蚕祛风通络,雄黄三粉以毒攻毒,配合四虫片解毒化瘀,以期控制血小板数目,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2022年07月03日
2591
0
1
-
2022年03月15日
631
0
2
-
吕晓娟主任医师 杭州市儿童医院 血液内科 孩子在生病查血常规时,常会发现血小板增多,家长们会当心血小板高和血栓、严重感染、甚至肿瘤有关,会产生焦虑心理。 爸妈们应该如何对待儿童血小板增高呢? 一、如何诊断血小板增多症? 健康儿童外周血血小板通常为(150~450)×109/L。临床上将血小板计数大于500×10^9/L作为血小板增多的界值诊断标准。 (1)在大多数的儿童血小板增高属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一般轻度升高,大多数小于700×10^9/L,即轻度血小板增多症。 (2)中度血小板增多即血小板计数700~900×10^9/L,有6 - 8%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为中度升高。 (3)重度血小板增多即血小板计数900~1000×10^9/L。 (4)极重度血小板增多即血小板计数大于1000×10^9/L,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罕见出现血小板计数大于1000×10^9/L的情况, 不到2-3%的反应性血小板可能为极度血小板增高。 二、血小板增多症的分类 血小板增增多症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叫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极为罕见,发病率仅约百万分之一。 绝大多数儿童的血小板增多是反应性(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血小板升高),而且也大多数属于良性的。 在儿童住院病人当中,有存在3~13%的儿童同时存在血小板升高,尤其是小于2岁以内的儿童。 三、哪些原因会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急性感染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特别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数往往增高,同时伴血小板增多。一般以中度增多为主,随着感染的治愈,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降至正常。 其他原因见表格: 四、哪个年龄段儿童更常见? 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为12.5%, 1个月婴儿的血小板增多率达到35.8%, 6至11个月婴儿的血小板增多率恢复到12.9%。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逐渐下降,在11至15岁儿童中,仅为0.6%。 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为感染(67.5%)、川崎病(9.4%)、早产儿(7.7%)和缺铁性贫血(6.4%)。 五、儿童血小板增多症会造成血管血栓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2.4%)明显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1.6%)。 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出现血栓或出血并发症、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及其罕见。 六、哪些情况,需要血液科医生进一步检查? 如果存在以下特征中的任何一种或组合,并且不存在明显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则需要怀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要血液科医生进一步检查: (1)肝脏和/或脾脏肿大 (2)血栓形成或出血的病史 (3)血小板增多的家族史 (4)持续(> 3个月)血小板增多 (5)血小板计数>1000×10^9/L 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出现血栓或出血并发症、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及其罕见。所以,对于继发性血小板中重度升高的儿童,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凝药药物,还是要去儿童专科医院看血液专科医师。2021年02月05日
6181
0
4
-
2020年02月18日
3064
0
0
相关科普号

游红亮医生的科普号
游红亮 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26粉丝4.6万阅读

庄晏医生的科普号
庄晏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上海
线上诊疗科
273粉丝7653阅读

徐瑞荣医生的科普号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1253粉丝439.9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