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HER2不是“阳性”或“阴性”这么简单,胃癌治疗迈入“新分型”时代
在很多胃癌患者的病理报告里,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词:HER2。这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就像一个“信号接收器”,当它表达过多时,就会促使癌细胞快速生长。因此,HER2也成为了靶向治疗的重要“靶子”。过去我们对HER2的判断很简单:不是“阳性”,就是“阴性”。阳性就能用药,阴性就只能靠化疗。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方式已经过时了。为什么要重新分类HER2?研究发现,有一些被判为“HER2阴性”的患者,其实体内还是有一定程度的HER2表达。这些患者虽然不适合传统靶向药,但对新一代药物,尤其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可能依然有效。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更精细的“四级分类法”,把HER2表达分为:高表达:非常典型的HER2阳性,传统药物有效;中表达:HER2有一定表达,但达不到“阳性”标准;低表达:仅有非常微弱的HER2信号;不表达:完全检测不到HER2。这种分法,就像把模糊的“阴性”人群进一步细分,把更多患者纳入了“可能受益”的范畴。这对患者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更多患者有机会使用靶向药物,尤其是ADC类新药。比如在最近的临床研究中,一些HER2“低表达”甚至“中表达”的患者,接受ADC药物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病情稳定。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在旧标准下会被认为“不适合靶向治疗”。换句话说:即使你过去被告知是HER2阴性,现在也可能重新拥有治疗的机会!检测也要“与时俱进”想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HER2表达?那就得靠精准检测。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组化(IHC),必要时还会加做基因杂交(FISH)来判断信号强度。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测结果,结合最新的分型标准,来判断你是否适合某种靶向药物。写在最后HER2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从“阳性”与“阴性”的简单分类,到如今的“高”“中”“低”“不”四级分型,医学正越来越精准地为每一位患者“量体裁衣”。对于胃癌患者而言,这不仅是检测方式的进步,更是一种重新拥有治疗选择的希望。如果你或家人正在进行胃癌治疗,不妨与医生沟通,看看是否需要重新评估HER2表达等级。因为,改变命运的,也许正是这一个小小的分类差异
何义富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30日45
0
2
-
年轻人患胃癌,为什么中晚期多见?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14日63
0
4
-
年轻女子患胃癌,归因喜食垃圾食品!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13日48
0
3
-
癌症基因检测的意义是什么?
叶霈智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07日51
0
1
-
胃癌的危险因素排名,你了解吗?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4日60
0
6
-
免疫治疗不是万能钥匙:警惕“超进展”,科学选择PD-1单抗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胃癌患者从中受益,实现了疾病的长期控制,甚至接近“功能性治愈”。但与此同时,一种特殊现象也引起了医生的高度关注——“超进展”(HyperprogressiveDisease,HPD),即在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反而比以前更快地生长,病情迅速恶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免疫治疗“出了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科学评估风险、精准选择用药?本文为您详细解答。一、什么是“超进展”?“超进展”指的是一种极端反常的现象:患者在使用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后,肿瘤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迅速变大、扩散,病情恶化的速度远超以往。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通常难以逆转。目前数据显示,胃癌患者中约5%–10%可能出现超进展,这让免疫治疗从“救命稻草”变成了“反噬陷阱”。二、哪些患者更容易发生“超进展”?1.基因层面的风险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可能让免疫治疗“帮了倒忙”:MDM2或MDM4扩增:干扰细胞修复机制,使肿瘤生长失控;EGFR突变:常见于肺癌,也可能出现在部分胃癌,影响免疫识别;STK11缺失:让肿瘤周围缺乏免疫细胞,形成“免疫真空区”;这些异常可以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在部分医院已纳入临床实践。2.临床层面的高风险表现即使不做基因检测,一些临床特征也可能提示“超进展”的高风险:高龄患者(≥75岁):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反应不稳定;血液LDH升高:说明肿瘤代谢旺盛,负荷重;全身炎症反应强(NLR升高):中性粒细胞偏高、淋巴细胞偏低,提示免疫抑制;肿瘤体积大或病灶迅速增加:基础负担高,易形成治疗窗口压缩。3.肿瘤微环境(TME)特征肿瘤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藏在“微环境”里。某些“免疫冷”的微环境,也会增加超进展风险:肿瘤中缺乏T细胞浸润(TILs缺失);免疫抑制细胞(如Treg、MDSC)大量聚集;干扰素信号弱,抗原呈递差。这种环境让免疫治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三、PD-L1表达是判断免疫治疗最重要的信号灯PD-L1表达水平(也叫CPS评分)目前是指导PD-1/PD-L1免疫治疗最关键的指标:CPS≥5的患者:最明确的受益群体,临床试验证实生存期明显延长;CPS1–5的人群:仍可能获益,但疗效略低;CPS<1的人群:多数研究显示免疫治疗效果有限,风险较高,不推荐常规使用。因此,做PD-L1检测,是使用免疫治疗前最基本的一步。四、如果PD-L1高,但合并高风险因素,还能不能用免疫治疗?这是现实中常见的“高分+高风险”矛盾型病例。答案是:可以用,但必须用得更科学、更谨慎。因为:CPS高代表患者体内有免疫反应潜力,是主要的受益人群;高风险因素只代表可能更容易发生副作用,但不意味着一定会失败;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优化治疗:优选免疫+化疗联合方案,降低单药风险;密切监测,例如提前安排3周或6周的复查影像;一旦发现肿瘤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迅速换方案,避免拖延。相反,如果患者是CPS<1,即使没有上述高风险,也通常不推荐使用免疫治疗,因为多数研究显示基本无效。五、科普小结:精准用药,才能用得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免疫治疗;不是CPS高就一定安全,也不是高风险就一定失败;关键是:精准识别、科学组合、动态监测。医生的工作不只是“开对药”,更是要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这个人的最优方案”。如果您正在考虑是否使用免疫治疗:请务必:先做PD-L1检测(CPS评分);如有条件,考虑做基因检测(MDM2、EGFR、STK11等);将您的年龄、肿瘤负担、基础炎症情况告诉医生,让医生全面评估是否有HPD风险;使用过程中,密切随访,早发现,早应对。免疫治疗不是万能钥匙,但用得准,它就是治癌利器。
何义富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08日74
1
1
-
45岁以上必看,养胃防癌这样做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04日158
1
7
-
三个真实故事,看晚期胃癌如何“逆袭”:免疫治疗打开新希望
在过去,晚期胃癌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尤其是当癌症已经发生转移时,传统化疗往往难以奏效,患者的生存期也很有限。然而,近年来一类名叫免疫治疗的新方法逐渐走进临床,并在部分患者身上取得了“惊人的逆转”。今天,我们通过三位胃癌患者的真实治疗经历,带您了解什么是免疫治疗,以及哪些患者可能从中获益。病例一:56岁男性,癌细胞转移至肝脏和结肠,免疫治疗后病情稳定40个月这位患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和结肠,按传统看法预后并不理想。但医生采用了免疫药物联合化疗的方案,之后又改为口服药维持,最终再转为单独免疫治疗。令人惊喜的是:他的病情已经稳定了超过3年多,远远超出一般晚期患者的预期。这说明他可能属于“对免疫治疗特别敏感”的群体。启示:部分胃癌患者,即使病情广泛转移,也可能在免疫治疗下获得长期控制。病例二:49岁男性,反复进展后接受手术,再加免疫治疗,已生存超过3年这位年轻患者从起初治疗效果不佳,到不断调整方案:包括免疫+化疗、单药维持、后期加上手术,甚至用了多个联合治疗方案。最终不仅做了手术清除肿瘤,术后还继续使用免疫药物,截止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总生存时间已经超过36个月。启示: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如手术),可以为复杂病情的患者提供长期控制的可能。病例三:73岁男性,罕见的贲门鳞癌,免疫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这位年长患者罹患罕见类型的胃癌(鳞状细胞癌),起病部位在贲门,向下侵及胃体。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不仅肿瘤缩小,还成功接受了手术。术后病理显示——癌细胞完全消失(医学上称为pCR)。虽然他不是所谓的“免疫标志物阳性”患者,但术后的组织中发现了大量免疫细胞浸润,这说明他的免疫系统确实“打赢了这场仗”。启示:即使不是典型免疫适应人群,某些患者依然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什么是免疫治疗?为什么它对某些人特别有效?免疫治疗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解开免疫系统的刹车”,让身体自己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这种治疗尤其适用于:PD-L1表达高的患者(肿瘤“外貌”被免疫系统识别);MSI-H或dMMR患者(肿瘤基因不稳定,容易引发免疫反应);但也有部分“非典型人群”可能因肿瘤微环境激活,而产生意外的疗效。我们从这三个故事学到了什么?免疫治疗不是万能,但确实为部分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翻盘”的机会。每位患者的治疗路径都不同,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体化方案”。即使不是标志物阳性,也有可能从免疫中获益。不要轻易放弃。写在最后:如果您或亲人正在与胃癌抗争,请记住:现代医学手段日新月异,免疫治疗正在改变胃癌的治疗格局。早发现、早治疗,科学评估自身情况,和医生一起制定最合适的方案,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何义富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5月27日218
0
3
-
胃癌的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季鑫2025年04月19日175
0
3
-
几张胃镜检查图带您了解胃炎到胃癌的全过程
胃镜检查是发现和确诊胃癌最重要的检查。此外,胃镜还能治愈早期胃癌和其癌前病变。因此,及时的胃镜检查是预防胃癌的关键。下面,袁医生用几张检查照片带大家了解胃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以此提醒大家重视胃肠道保健,定期行胃肠镜检查防治癌症。1.慢性胃炎,生理性胃炎,健康人群都有的状态。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HP+胃炎是胃癌的高风险因素。积极行HP根除治疗(三联或四联除菌治疗)能预防HP感染相关胃癌。3.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泌酸腺癌等,多数是由于炎症反复使得胃黏膜出现持续的损伤、修复过程而诱发黏膜上皮出现异型病理改变。此状态若能即时被胃镜检出,仍可通过内镜手术将病变完整剥离切除实现癌症治愈。4.进展期胃癌,即癌变组织进一步向胃壁深层侵犯,同时可能伴随胃周围组织(淋巴结、神经等)的癌性转移。此时,肿瘤已经不可能被内镜手术治愈,通常需要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5.晚期胃癌,即癌细胞不仅累及了大部分胃壁,还通过淋巴结、血液或腹腔种植等途径进入全身。此时,不论何种治疗都很难将其消灭,癌症将逐渐引起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导致患者死亡。作为一名胃肠卫士,袁医生强烈呼吁大家重视胃肠镜检查,尤其是超过40岁的人群,应尽早做一次高质量的胃肠镜筛查。胃癌并不可怕,只要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袁玉杰医生,写于@广州珠江新城2025年4月5日(附图皆出自本人检查病例)
袁玉杰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05日533
0
1
胃癌相关科普号

黄锦宇医生的科普号
黄锦宇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肿瘤外科
438粉丝2.3万阅读

汤跃强医生的科普号
汤跃强 主治医师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南山肿瘤中心
56粉丝2.3万阅读

李道睿医生的科普号
李道睿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肿瘤科
1万粉丝5.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刘晓文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胃外科
胃癌 170票
贲门癌 41票
胃肿瘤 23票
擅长:擅长胃部肿瘤(包括胃癌、胃窦癌、胃体癌、贲门癌及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擅长胃癌的腹腔镜手术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擅长胃癌的保胃手术;擅长胃癌的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擅长早中期胃癌的微创治疗;擅长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 -
推荐热度5.0张子臻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胃肠外科
胃癌 138票
结肠癌 111票
直肠癌 73票
擅长: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腹股沟疝、阑尾炎、胆囊炎、甲状腺肿瘤微创手术治疗。 临床医疗特色包括: 1)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消化道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 2)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等标准胃肠恶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 3)腹股沟疝、切口疝、阑尾炎、胆囊炎等普外科常见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4)近年来,特别是在以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为代表的早期胃癌微创保功能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
推荐热度4.9朱纯超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胃肠外科
胃癌 122票
结肠癌 74票
直肠癌 39票
擅长:胃肠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等的手术和综合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早期胃癌的保功能手术;阑尾炎,腹股沟疝的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