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右肺上叶前段切除术
杨桂学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13日430
2
35
-
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评估肺科共识
术前使用无创或者微创的方法准确评估患者肺功能,可预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 的发生风险及远期生存风险,为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摘录了《肺切除手术 患者术前肺功能评估肺科共识》中相关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①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推荐检测FEV和DLCO,并且根据患者手术切除范围, 对PPO-FEV和PPO-DLCO进行计算和评估(推荐级别:IB级)。②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 的患者,根据拟切除范围,患者的PPO-FEV和PPO-DLCO均>60%预计值,则无需进一步 评估,可按原计划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推荐级别:IC级)。③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 者,根据拟切除范围,患者的PPO-FEV或PPO-DLCO<60%预计值,且二者均>30%预计 值,则推荐采用低科技运动功能试验,包括登楼试验、往返步行试验等(推荐级别: IC 级)。④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切除范围,患者的PPO-FEVi或PPO- DLCO<30%预计值,则推荐采用心肺运动功能试验进行评估,检测患者VO2max(推荐级 别: IB级)。 对于所有可能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如患者经往返步行试验后,步行≥25程 (≥400m);或者经登楼试验,爬楼高度>22m患者,术前评估为低风险患者。如患者经 往返步行试验,步行<25程(<400m);或者经登楼试验,爬楼高度<22m,则推荐进行心 肺运动功能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估,检测患者VO2max(推荐级别: IC级)。 ①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如心肺运动功能试验提示VO2max>20mL/(kg ·min)或 者>75%预计值,则患者归为手术低风险组,可以进行包括全肺切除在内的手术治疗(推荐级别:IC级)。②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如心肺运动功能试验提示 VO2max<10mL/(kg ·min)或者<35%预计值,则患者归为手术高风险组,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包括缩小手术范围重新计算并评估,或者选用非手术治疗方案(推荐级别:IC级)。 ③对于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如心肺运动功能试验提示VOzmax为10~20mL/(kg ·min)或 者35%~75%预计值,则需要根据患者切除范围计算PPO-VO2max,如经计算后PPO- VO2max>10mL/(kg ·min)或者>35%预计值,则建议行所计算切除范围的手术治疗,但仍 需注意患者手术风险为相对高风险(推荐级别: IC级)。 术前动脉血气分析已不再作为肺切除手术术前功能评估的主要检测指标,在没有条件 开展弥散功能检测时,动脉血气分析结合肺通气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肺弥散功能 (推荐等级: IC级)。 ①双侧同期手术的患者由于双侧胸腔完整性同时遭到破坏以及无健侧代偿,短期内肺 功能的损失高于单侧手术,其围术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单侧手术(推荐等级:IC级)。②对 于弥漫性肺部疾病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单个肺叶的功能情况,评估手术 切除范围所占功能比例,计算预计术后肺功能,情况复杂时,需要使用肺通气/灌注显像来 计算明确(推荐等级:IC级)。③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术前评估应较为谨慎,此类患者的肺功能异常表现主要是FVC及DLCO的明显下降,而FEV的下降并不十分明显,故采 用FEV作为评估指标,肺功能往往被高估,但对于此类患者的术前FVC指标尚无统一的阈 值指标(推荐等级: IC级)。 参考文献:姜格宁,张雷,朱余明,等.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评估肺科共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 志,2020,27(1):1-9.
付圣灵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7日343
0
5
-
医生,我切掉的肺,还能再长出来吗?
很遗憾,不能。但是!不要急。相信我,接着往下看。“医生,那怎么办啊,我要切掉的肺多不多啊?”首先,我们人类的肺有左右两侧,左侧肺有上、下两叶,右侧肺有上、中、下三叶。而肺叶还可以再细分为各个肺段。我们肺部手术目前有一侧全肺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四种类型。那么具体到每个患者,我们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疾病的种类、病灶的位置、病灶的大小、患者的呼吸功能等等。但是不管怎么选择,我们都有一个大原则,那就是既要保证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不能因肺部手术切除过多的肺组织而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工作,又要彻底、安全的切除肺部病变。所以切到的肺具体有多少,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具体分析,听从接诊医生的建议。“医生说切掉肺不会再长了,手术做好以后会不会喘?以后肺功能会不会不够用?”在手术前,我们会对患者常规进行呼吸功能测定,如果患者肺功能耐受,才可进行手术。但有些患者本身肺功能欠佳,虽然可耐受手术,但术后会出现高代谢状态,即耗氧量增加。并且由于患者术后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疼痛等综合因素,往往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气促症状。即使是术前肺功能检测正常的患者,在做好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有过度的活动也会出现气喘的表现,比如“爬楼喘气”、“躺下睡觉时气不顺”等等。但是长远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及功能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会有明显改善,甚至会达到术前的水平。因为我们的肺功能有很强大的储备,在正常生活状态下是不会发挥出100%的能力的。在静息状态下,我们的肺活量大约仅仅是500ml左右,而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能发挥到近3000ml,是静息状态下的6倍。而即使在剧烈活动下,我们仍然有10%~20%的肺功能储备。也就是说,假如您不幸生病需要做手术切掉一部分肺组织,且经过医生评估可以耐受并接受了肺部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及功能锻炼后,剩余的肺组织会发挥出潜在的功能来代偿,逐渐去补齐失去的部分。所以,即使肺组织是不可再生的,您也不必过分担心做肺部手术对以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医生,那做好手术后应该怎么去锻炼肺功能呢?”首先做好手术出院前,在医院配合医生做好以下几点:1.有效排痰、咳嗽:坐位,上半身前倾,深呼吸后通过腰腹力量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由于手术切口原因此时咳嗽可能会痛,但仍要坚持。老年或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配合使用雾化稀释痰液并配合拍背使痰液更易咳出。2.缩唇腹式呼吸:如图所示,鼻子用力吸气,呼气时双唇如吹口哨时留一小缝,动作缓慢的让空气从嘴唇间全部呼出,使呼气深长而缓慢;同时胸部保持不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凹下。3.吹气球:可配合鼻导管吸氧,鼻子用力吸气,一口气最大限度的将气球吹大,直到吹不动为止。4.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3天,视身体情况就要床旁站立或走动。尤其是咳嗽、咳痰配合较差的患者,更应该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复张及积液的排出。顺利出院后:在身体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循序渐进,开始锻炼。由运动量小的活动开始做起,如快步走、缓慢爬楼等,逐渐可过度到慢跑、打太极等活动。总体原则是不要挑战身体极限,如呼吸困难、胸闷憋喘等一定要停下休息。如遇到无法缓解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要及时就医。 怎么样,经过讲解后,是不是对肺部手术的恐惧减小了很多?是的,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即解除了疾病,又保证了患者舒适、安全的康复,并最终让患者拥有一个持久而稳定的健康生活。
董林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7日216
0
1
-
癌症患者这样复查延长生存期!超详细复查指南来了
肺癌手术成功不代表就实现治愈了。因为肉眼可见的肿瘤被消灭,但癌细胞不一定完全被清除,甚至某些部位可能已经有潜伏的病灶或微转移灶。所以,定期复查可以有利于早期发现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如果你还不清楚肺癌复查到底需要检查哪些项目,需要间隔多长时间,这篇文章一定要看看。 01 定期复查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一般由医生进行查体,通过视诊、触诊、听诊、叩诊等检查初步判断身体状况。 如果肺部肿瘤复发造成胸腹水可以通过视诊、听诊、叩诊等手段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出现浅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肿大者可以通过初诊发现。因此,体格检查不容小觑。 2.三大常规 三大常规包括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规检验。血常规可反映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尿常规可反映肾脏功能,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大便隐血是否出现阳性指征可反映患者的消化系统情况。 3.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记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肿瘤标记物变化能够评估治疗效果和预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肺癌患者需要复查的项目有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SCC(鳞癌相关抗原)以及糖类抗原等,可用于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判断病情及预后情况。 4.胸部CT平扫或者增强 通过胸部CT平扫或者增强检查可以了解肺部是否有新发结节、炎症、积液、积气、胸膜增厚和粘连等,了解肺门、纵隔淋巴结情況,判断是否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可能。 5.骨扫描 如果患者出现有骨痛,可以做骨扫描,检测有无骨转移,了解全身骨骼情况。一旦有怀疑骨转移,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进一步证实是否出现转移。如果没有骨痛,骨扫描一年做一次就可以了。 6.三大颅脑CT或核磁共振 通过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出现颅内转移。如果出现持续性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双侧肌力不对称等情况,应考虑颅内转移可能,需做头颅增强CT检查以确诊。 7.上腹部CT或者B超 通过上腹部CT或B超检查可以发现肝脏、肾上腺或者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观的检查局部气管的情况,大家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检查。如中心型肺癌,术后有肿瘤残留(支气管切缘阳性)等,应定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防残端肿瘤复发。 9.PET-CT 在其他检测手段无法明确病情的情况下,可以选择PET-CT检查,可以发现微小的病灶。如果患者准备做PET-CT,那么其他CT可以不做。 10.其他 如果术后有做化疗或放疗,可结合这两种辅助治疗,一段时间内遵循化疗科或放疗科医生的复查计划。在完成全部化疗周期后,复查内容基本与化疗前的检查相同。 02 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复查项目想必大家都了解了,下面是觅健科普君根据指南总结的信息,觅友可以参考,但实际复查实际还是以主治医师建议为主[1]。 1、I-II期和可手术切除IIIA期NSCLCR0(镜下完全切除)、切除术后或SBRT(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治疗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 第1-2年:每6月随访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应进行胸部CT平扫、腹部CT或B超; 第3-5年:每年1年随访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应进行胸部平扫CT及腹部CT或B超; 5年以上:每年年随访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建议可以进行胸部平扫CT,腹部CT或B超; 2、不可手术切除IIIA期、IIIB期和IIIC期NSCLC放化疗结束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 前3年:3-6月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应进行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 第4-5年:每6月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应进行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 5年以上:每年1次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应进行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 3、IV期NSCLC全身治疗结束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 建议每6周随访1次。推荐检查项目:除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建议每8-12周复查1次,包括常规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合并有脑、骨转移者,需复查脑MRI和骨扫描。 肺癌患者的复查时间要依据个体情况确定复查的时间和检查项目。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可以按照上文时间进行复查,但是一旦出现症状恶化或新发症状者 ,请即时随访 。 并且,针对吸烟者指南明确指出,对于I-IIIA期NSCLC患者,确诊肺癌后继续吸烟,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和复发风险,还能增加第二原发肺癌的风险。所以,吸烟的患者一定要戒烟。 03 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样需要重视 关于术后检查除了按上述的复查时间定时检查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身体状态方面和心理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检查时间。 1.身体状态 如果近期出现了较前频繁的咳嗽、痰中带有血丝、加重性的气喘、颜面部水肿或明显的乏力等症状,也就是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身体状况较前变差的话,建议及时随访、随诊。 2.心理状态 肿瘤患者通常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患者属于比较精细的性格,到了三个月没有复查的话就觉得不安全,甚至连吃饭、睡眠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无论身体状态如何,都建议复查。复查不是说非要检查出毛病来,检查后发现没有问题,也可以使患者安心。 总结 抗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坚持长期定期随访,及时发现肺癌复发或转移,并及时处理,有助于病人长期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定期检查的另一个好处是患者能及时的从医生那里得到关于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新技术、新药物的治疗。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4日160
0
2
-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
韩丁培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1日360
1
1
-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
韩丁培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14日316
0
0
-
切掉一个肺叶,对肺功能有影响吗?
说到手术大家总会有很多问题:术后会不会痛呀?术后对器官功能有多大影响呀?能保证怎样的生活质量呀?手术完了以后,我之前那些症状能消失么?...... 直接进入正题今天就来讲一讲如果切掉一个肺叶对肺功能有影响吗? 目前,肺叶切除术是针对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那就意味着,只要一个肺叶中长了一个癌结节,那为了彻底的根治性,就必须完整地把整个肺叶切掉。 而一个人,只有五个肺叶,左边两个,右边三个。 丢一个肺叶,肺功能会丢多少? 肺叶是由不同的亚段组成的,不同的亚段所承担的肺功能相当。为通俗起见,我们在这里改称为呼吸单位。 因此,含呼吸单位数量越多的肺叶,它的肺功能占比就越多。 举个例子,橘子瓣大小接近,但是瓣数越多的橘子往往越大。 不同肺叶的呼吸单位数目如下: 右侧:右上肺——6个;右中肺——4个;右下肺——12个。 左侧:左上肺——10个;左下肺——10个。左上肺,包括固有段6个亚段,舌段4个亚段。 算下来,一个人总共有42个呼吸单位。 那么,我们就可以算一下切掉一个肺叶会丢失多少肺功能了。 比如,切掉一个左上肺叶,丢掉的是10个肺单位,那么手术以后的预测肺功能占术前的比例就是: 1-10/42=76.2% 其他肺叶也是这么个算法。 手术完了,我怎么反而咳起来了? 现在,由于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发现了很多往常不能发现的早期肺癌。 在这部分患者中,往往没有主观症状,但却在手术完了以后咳起来了。 为什么? 在微创手术时代,胸腔镜是主流手术方式,有限的操作空间带来了手术器械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次性切割闭合器。 在这个切割器头里,中间是刀片,两边是呈现订书机一样的装置,切到哪里,两侧的钉子就把切断的组织钉紧而防止出血。 而在手术以后的短期之内,钉子这个异物将会持续的刺激支气管,而诱发刺激性咳嗽。 随着时间的推移,钉子诱发的炎症反应将钉子包裹住,这个刺激性咳嗽才会停止。 一般情况下,这个期限是术后3~6个月。 肺叶切了,肺功能还能恢复正常么? 要知道,身体在面对各种损伤的时候,会开展各种补救措施进行弥补,这种补救机制,叫做代偿。 何为代偿?一指代为偿还; 二指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代替补偿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的器官。比如,眼睛失聪,双耳就会很敏锐;右手不行,左手就会变得很灵活。 在生理条件下,切掉的肺虽然不能再生,但身体会为这种损失开展代偿。 在这个目的驱使下,身体剩下的肺组织会进一步膨胀,来填补切除肺叶以后的缺损空间。 但是,这里需要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手术急性创伤的恢复需要2周时间,身体的代偿活动,会在术后2周以后逐渐开始。 肺部手术后的恢复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手术直到术后2周。 这段时间,身体处于修复手术的急性损伤期,并未开启代偿机制。 因此,不建议进行恢复性体力训练,安心休养直至痊愈才是首要任务。 第二个阶段,是从术后2周直到术后半年。 这段时间,身体开始开启快速的代偿机制。 这段时间的训练方法,很像健身过程,一方面以合理的锻炼告诉自己的身体,你的肺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则以充足的营养供应来确保肺功能能够改善。 在体力活动方面,建议循序渐进,可以从散步开始,逐渐增加散步的区域和时间,甚至快步走。 第三个阶段,是从术后半年及其以后。 这段时间,肺功能基本稳定,可以逐步摸索自己的活动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开展积极的体力活动。 因为此时肺功能已经基本达到术前90%的水平,因此可以开始尝试那些相对剧烈的运动方式,包括跑步、游泳及球类运动。 因此切掉一个肺叶不用担心虽然长不回来身体还是有办法代偿修复可能修复期会很长不过秘诀是多吃多动多休息而已祝广大病友都能获得良好的术后康复~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11日302
0
1
-
楔形切除术和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80岁以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日本临床肿瘤组0802/西日本肿瘤组4607L(JCOG0802/WJOG4607L)试验主要比较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和术后肺功能1,包括含有磨玻璃成分的(GGO),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上为2cm或更小的,肿瘤实变率(C/T)高于0.5的结节(即实性肿瘤)。该试验与癌症和白血病B组(TheCancerandLeukemiaGroupB,CALGB)140503临床试验2类似,但该研究中的亚肺叶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虽然肺癌的标准外科手术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取样3,4。如果这些随机试验的结果是阳性的,早期NSCLC可以从肺叶切除术改为肺段切除术。解剖性切除包括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被认为是这类人群的一种可能的标准治疗方法,这基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这些患者大多年龄在80岁以下5。然而,8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的患病率正在增加。人们认为,80及80岁以上的患者比80岁以下的患者接受解剖性切除的风险更高6,7。因此,解剖性切除或楔形切除对这类人群是否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仍不清楚。尽管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切除术患者的预后相似,术后并发症少,其他死亡原因也比解剖性切除少8,但肺叶切除的耐受性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中楔形切除组包括不能耐受肺叶切除的患者,解剖性切除组包括不能通过楔形切除的中心部位肿瘤的患者。日本胸外科协会(TheJapaneseAssociationforChestSurgery,JACS)开展了一项全国性、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及以上可进行手术的肺癌患者(JACS1303),该研究发表于2016年9。这些数据包括术前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ComorbidityIndices,CCIs)、肿瘤位置和术前肺功能,因此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内容,比较耐受肺叶切除术的80岁老人患者楔形切除术和解剖性切除术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JACS1303数据库中能耐受肺叶切除的80岁及以上、肿瘤直径在2cm或以下且C/T比值大于0.5的周围型肿瘤患者的包括肺切除范围、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在内的预后能力和短期疗效的预测效果。 背景:解剖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楔形切除是虚弱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确定楔形切除术是否能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类似的预后结果。方法:这项研究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892名80岁或以上可手术肺癌患者中156名实性的(实变与肿瘤比率>0.5)、直径小的(整个肿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和手术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9.6个月。结果: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后的3年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86.5%;95%CI,74.6-93.0%vs83.7%,95%CI,74.0-90.0%;P=0.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不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HR为0.84;95%CI为0.39-1.8;P=0.64)。97例能耐受肺叶切除的患者,其3年OS率略好于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89.4%;95%CI,73.8-95.9%vs75.8%;95%CI,62.0-85.2%;P=0.14)。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后其他死因的累积发生率略高于楔形切除术(P=0.079)。结论:对于能够耐受肺叶切除术的80岁以上早期NSCLC患者,楔形切除术的预后可能等同于肺叶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楔形切除和解剖性切除(包括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后,早期NSCLC肿瘤大小为2cm及以下(含GGO成分,C/T值大于0.5)的老年患者的OS相似。事实上,楔形切除术比解剖性切除术范围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此外,楔形切除后其他死因的患病率低于解剖切除后。这些发现对于决定8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很重要。目前的研究分析了患有NSCLC肿瘤2cm或更小且C/T比大于0.5的八十岁的老年人。虽然目前这一人群的标准手术方式是肺叶切除术,但如果JCOG0802/WJOG4607L1和CALGB1405032试验中术后肺功能和预后呈阳性,肺段切除术也将成为标准手术方式。因此,我们比较了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加肺叶切除(标准解剖性切除)的结果。结果显示,在三种类型的手术后,被认为适合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总队列和八十岁老年患者的预后相似。就OS而言,预后受肿瘤学方面和包括心肺功能在内的一般状况的影响。基于楔形切除术与其他死亡原因之间的关系,与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相比,楔形切除术的死亡率更低(图3和图S4),楔形切除总体上损伤较小。此外,从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短期手术结果来看,楔形切除术的损伤也低于解剖性切除术。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似3,15,楔形切除后的术后并发症比解剖性切除后发生的更少。值得注意的是,楔形切除术后,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也没有增加。另一方面,楔形切除和解剖性切除的累积癌症死亡率相似,尽管解剖性切除后NSCLC的肿瘤控制通常更好。其中一个原因是楔形切除术组的肿瘤稍小。另一个原因是肿瘤侵袭性较低,因为整个肿瘤大小在2cm或更小,C/T比大于0.5的NSCLC恶性程度可能较低,这将导致不同手术方式在肿瘤控制方面的差异不大。即使较小的肿瘤是平衡的,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可能至少是相似的,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楔形切除后的OS略好于解剖性切除后。由于中位随访时间短于5年,我们还评估了接受这三种手术的患者的PFS。在适合肺叶切除的人群中,楔形切除后的PFS也比解剖性切除(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后稍好,这一发现支持了OS数据。符合肺叶切除的人群在解剖性切除后的OS并不比未选择的队列中的好,尽管楔形切除后略有改善。一种解释可能是,一些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的折衷患者接受了楔形切除,而较少的折衷患者接受了解剖性切除。虽然处于边缘患者也可能接受了解剖性切除,但该组中的所有患者也被判断为能够耐受肺叶切除术。大多数接受楔形切除术的患者没有采集淋巴结样本。本研究基于术前研究结果,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因此,就术前临床分期而言,即使楔形切除组的淋巴结被取样进行病理分期,我们的研究人群也不会改变。然而,所有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的全球肿瘤学金标准是淋巴结清扫或对耐受患者进行采样。虽然在某些特定的临床情况下,由于高龄等因素导致的不耐受是忽略淋巴结采样的理由之一,但尝试时应极度谨慎。例如,一种解释数据的方法是考虑楔形切除组比肺叶切除加肺段切除组局部复发的发生率高出三倍,这可能是由于淋巴结取样的遗漏。此外,虽然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加节段切除在大约3年的随访评估中预后具有可比性,但忽略淋巴结取样对预后的影响可能只有在5年的随访评估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耐受的患者,楔形切除时应采集淋巴结。既往的一项研究发现8,与解剖性切除相比,楔形切除后的OS并不逊色,但用于确定手术方式的术前检查结果,如肿瘤的位置和合并症,并不包括在报告中。因此,我们的选择偏差比那项研究要小。我们根据周围肿瘤的位置、预计术后FEV1超过800mL的肺功能以及术前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为2或更低来确定肺叶切除术的耐受性。肿瘤位置的肺叶适合标准是从一项比较楔形切除和解剖切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中假定的。因此,肺叶切除适应征数据将支持临床试验设计,以确定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另一方面,当前研究的重点是特定人群,如JCOG0802/WJOG4607L前瞻性临床试验中的人群1。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其中一个限制是选择偏倚。虽然这些数据是前瞻性收集的,但每个机构的外科医生都考虑了每个患者的肿瘤学状况,包括术中淋巴结受累和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了手术策略。我们通过分析有关肺叶切除术可能耐受性的数据减少了选择偏差。根据这一分析,即使考虑到选择偏差的限制,楔形切除后能耐受肺叶切除的老年患者的预后可能与解剖性切除后的患者预后相当或更好。中位随访时间约为40个月,而不是60个月。尽管40个月可能不足以决定长期生存,但80多岁的老年患者不太可能比79岁或更年轻的患者活得更长,我们添加了PFS数据来帮助弥补这一点。在撰写本文时,我们计划再过20个月提供5年操作系统数据。因此,目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存信息。该数据库不包括有关手术切缘或淋巴结和淋巴结站数量的信息。该数据库也不包含有关术后生活质量的信息。如果手术切除后的生活质量比手术前差很多,那么任何手术对患者来说都不是最理想的,即使他们的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来控制。解剖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节段切除术比楔形切除术更能意识到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我们认为,被认为足够适合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数量很少(~100),因为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以解决关键的临床问题,即考虑到肿瘤学方面和整体状况,哪种手术方式对于患有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八十余岁老年患者来说是最佳的。该数据库包括来自80多个机构的信息,这给收集更多有针对性的患者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楔形切除术的预后作用应该在楔形切除术与标准肺叶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之间的前瞻性随机比较中得到验证。综上所述,楔形切除可能等同于解剖性切除,包括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适用于部分80岁以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对更大的患者队列进行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目前的发现。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26日175
0
1
-
什么是全肺切除术?为什么要做全肺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是什么意思?是要把所有肺都切掉吗?”看到全肺切除术这个名词,不少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人的肺分布在纵隔的两侧,是人体的基本器官,左侧通常有上、下两个肺叶,右
逄旭光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12日638
0
0
-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肺叶切除手术中的优势
手术机器人具有三维高清放大视野,避免了腔镜操作的“杠杆”或反向运动效应,恢复了眼-手-器械这一控制轴,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震颤滤除,操作精细的可转腕器械。部分研究显示,与胸腔镜相比,机器人手术可降低短期术后死亡率、术后输血率、缩短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并发症更少、中转开放率更低。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技术,“隧道技术”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对于肺裂发育不全或融合的患者,优势在于肺门显露清晰,由于仅用吻合器离断肺实质,可避免气漏的发生。机器人技术是对胸腔镜手术的进化,手术操作安全可行,患者预后良好。
莫靓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27日282
0
1
肺切除手术相关科普号

李晓峰医生的科普号
李晓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胸外科
63粉丝16.8万阅读

郑于臻医生的科普号
郑于臻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胸外科
1559粉丝11万阅读

陆欣欣医生的科普号
陆欣欣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胸外科
2301粉丝12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万紫微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外科
肺部结节 28票
肺癌 16票
肺部疾病 1票
擅长:磨玻璃结节(GGN),磨玻璃影(GGO),肺结节,肺部结节的单孔胸腔镜外科治疗;肺癌的早期诊断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推荐热度4.4石磊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胸外科
食道癌 2票
胸腔积液 1票
肺结核 1票
擅长:肺癌;肺部感染;肺结核外科治疗;结核性脓胸;肺部小结节的筛查及治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术;胸外伤的救治;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治疗;HIV肺癌的诊断治疗,术后指导;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胸外科常见疾病诊治。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