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总论
单纯病灶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原理: 1. 直接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灌注冲洗可以有效地将病灶内的结核菌、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等直接冲出体外,减少了病原体的数量和毒性物质的积聚。2.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局部化疗使抗结核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能够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了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相比全身用药,局部给药更集中地针对病灶,提高了治疗效果。3. 改善局部微环境:冲洗有助于去除炎症介质和代谢废物,改善病灶局部的微环境,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和再生。4. 损伤较小:局部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小,尤其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降低了麻醉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5. 针对性治疗:由于是针对病灶进行的直接治疗,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了对全身其他器官的潜在副作用。6. 促进炎症消退:减少了局部的炎症刺激,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和破坏,加速病情的恢复。7. 便于多次操作:对于病情需要多次治疗的情况,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病灶相对局限、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确保治疗效果。笔者认为病情不太严重的脊柱结核:大致的病情是脊髓损伤分级在ASIAC以下。后突畸形一般低于30度左右。 传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原则: 1. 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这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在术前、术后都需要进行规范、足量、联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繁殖和杀灭结核杆菌,预防结核的复发和扩散。2. 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手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死骨、脓肿、干酪样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以减少结核杆菌的残留,促进愈合。3. 解除神经压迫:如果结核病灶导致了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时应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4. 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结核可能会破坏脊柱的结构,导致脊柱不稳定。手术中需要通过内固定、植骨融合等方法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5.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结核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上述原则,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2):97-100.2. 金大地.脊柱结核治疗若干问题探讨[J].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86-188.3. 瞿东滨,金大地.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8):565-567.4. 马远征,薛海滨.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2):232-237.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原则 1. 有效抗结核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术前、术后均需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活动,防止病情恶化和复发。2. 精准定位与有限干预: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精确确定结核病灶的位置和范围,实施有限的、针对性的微创手术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在保证传统清除结核病灶的基础上,采用了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我们主要使用脊柱内镜对病灶进行精准清创。如果条件有限,患者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早期腰椎结核或感染的患者,也可以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4. 保护脊柱稳定性:在清除病灶的同时,注意保护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避免因手术操作导致脊柱过度失稳,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经皮内固定或植骨融合。5. 解除神经压迫:若存在神经受压的情况,应通过微创手术解除压迫,恢复神经功能。6. 术后密切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复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微创脊柱结核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1.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2.蒋卫平,冼伟,杨晓明.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28(12):1107-1112.3.张强,赵昌松,李鑫,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2422-2426.4. 李力韬,马远征,李大伟,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11):953-957.5. 许勇,陈卫,钟琼,等.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0):927-932.6. 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2):170-175. 传统病灶清除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脊柱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灶内通常存在大量的结核菌、干酪样坏死组织、脓液以及死骨等。首先,清除病灶能够直接去除致病源。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手术彻底清除这些结核病灶,可以显著减少体内的结核菌数量,降低细菌负荷,有助于控制感染的进展。其次,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有助于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这些坏死物质是炎症持续存在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清除它们可以改善局部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愈合。再者,去除死骨能够预防死骨成为新的感染灶。死骨无法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过程,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和复发。此外,病灶清除术还可以解除脊髓和神经的受压。在脊柱结核的发展过程中,脓液、死骨和肉芽组织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时清除病灶,解除压迫,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总之,病灶清除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去除致病因素、减轻炎症、预防感染扩散、解除神经受压,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是脊柱结核综合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的风险包括: 1. 术中出血:手术区域血管丰富,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和患者生命体征。2.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意外损伤脊髓、神经根等,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3. 感染扩散:若病灶清除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结核感染扩散,病情加重。4. 内固定失败: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影响脊柱稳定性的重建。5. 脑脊液漏:手术中损伤硬脊膜,引起脑脊液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6. 植骨不融合:影响脊柱的融合和稳定性。7. 术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8. 矫正角度丢失:脊柱畸形矫正效果不佳或术后再次出现畸形。 参考文献: 1. 秦世炳.重视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9):905-907.2.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3. 张强,洪磊,邹海波,等.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0):900-905.4. 许建中.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6):481-483.5. 宋滇文,贾连顺,袁文.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5):367-369.6. 唐焕章,徐皓,符臣学,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7-821.7. 王传庆.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5):1136-1138.8. 瞿东滨,金大地.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5):306-309.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优势包括:1. 创伤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2. 出血少:降低了术中出血的风险,减少了输血的需求。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脊柱内镜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的患者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和局部化疗。4. 感染风险低:较小的切口和更少的组织暴露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5. 早期活动: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6. 美观性好: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更符合患者的美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39-544.2. 赵晨,杨立利,陈华江,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10):873-878.3. 王传庆.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19-922.4. 李勇,钟家云,赵斌.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52-3154.5. 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等.单纯经后路一期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2):1168-1173.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操作流程: 1. 术前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2. 定位:在影像引导下(如C型臂X光机、CT等)确定手术部位和穿刺路径。3. 建立通道:通过小切口或经皮穿刺,建立到达病灶的工作通道。4. 病灶清除:使用特殊器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死骨等。5. 局部化疗:在病灶处放置抗结核药物。6. 植骨融合(视情况而定):如果需要,进行植骨以促进脊柱融合和稳定。7. 放置引流(视情况而定):在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以排出积液和积血。8. 缝合切口: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马远征,陈兴,等.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治疗脊柱结核[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82-1087.2.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2422-2426.3.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4.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5. 王传庆.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19-922. 脊柱结核单纯引流局部化疗流程: 1.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明确病灶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身体状况。2. 定位:通过影像学手段确定脓肿的位置和最佳穿刺点。3. 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4. 穿刺:在定位点进行穿刺,置入灌注引流管。5. 引流: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6. 术后处理:观察引流情况,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引流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流程: 1. 术前评估:同单纯灌注冲洗引流方法,充分了解病情。2. 体位与定位:患者取合适体位,借助影像学确定内镜入口和工作通道位置。3. 建立通道:置入内镜器械,建立工作通道。4. 内镜下操作:在内镜直视下,清除结核病灶组织(如脓液、坏死物质等),对周围进行适当的清创。5. 引流与冲洗:放置冲洗引流管,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6. 术后管理: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2.许建中.脊柱结核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伤,2018,31(11):993-996.3.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脊柱结核的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39-544.4.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53-1056.5. 李力韬,马远征,李大伟,等.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9):787-790. 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 1. 术前充分评估: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结核病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神经受压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在充分理解脊柱疾病的基础上,降低手术流程的复杂性,尽量做单纯引流术和\或单纯内镜病灶清除灌注冲洗引流手术。尽量做局部麻醉手术或静脉麻醉辅助手术。2. 提高手术技术:术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熟悉微创手术的操作要点和技巧,减少手术中的误操作。3.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手术中的感染,包括手术室环境的消毒、手术器械的灭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等。4. 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5. 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观察伤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28(10):918-924.2.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如何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的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1):695-700.3.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4. 许勇,陈卫,钟琼,等.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策略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8):3088-3090.5. 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1):1989-1992.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原理: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主要侧重于通过引流清除脓液和局部化疗药物的应用来控制结核病灶,重点在于局部的抗感染治疗。-对于脊柱稳定性的考虑相对较少,适用于脊柱稳定性未受到明显影响或破坏较轻的患者。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微创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原理: -不仅关注病灶的处理和抗感染,还着重于通过内固定来重建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存在一定程度脊柱不稳或预计在病灶清除后可能出现脊柱不稳的情况,以预防或矫正可能出现的脊柱畸形。 参考文献:1.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0):865-870.2.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88-1092.3.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4. 许建中.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6):481-483.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人群: 1. 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病变相对局限,骨质破坏较轻,未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2. 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高龄或其他基础疾病,微创手术对身体的创伤较小,更适合此类患者。3. 单纯椎旁脓肿或较小的冷脓肿患者:通过单纯引流灌注冲洗治愈这样的患者。4. 经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局部仍有病灶残留或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适应人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影像学表现等,由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由于对脊柱感染认识观念的不同,医生的理念和手术经验等原因,微创手术治疗的概率差异很大。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灌注冲洗引流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治疗: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 局部控制病灶:直接对脊柱结核病灶进行冲洗引流,可以有效地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和结核菌,降低局部细菌负荷,减少炎症反应。3. 提高药物浓度:局部化疗能够在病灶部位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同时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4. 减压与稳定:脊柱内镜下减压可以解除神经受压,恢复神经功能,同时冲洗引流有助于减轻病灶对脊柱结构的破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 减少创伤:采用局部麻醉和微创手术,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程度,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减少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 局部麻醉相较于全身麻醉,能够减少对患者整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降低麻醉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7.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脊柱结核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这种治疗理念旨在通过微创、精准、局部化疗的治疗手段,有效控制脊柱结核,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具有以下优势: 1. 降低麻醉风险: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影响较小,尤其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降低了因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方面的风险。2. 减少创伤: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缩短住院时间。3. 术后疼痛轻:较小的切口和组织损伤使得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训练。4. 早期康复:由于创伤小,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质量。5.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手术创伤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6. 经济负担相对较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降低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7. 精准治疗: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8. 保留脊柱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技术操作要点包括: 1. 术前评估: -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结核病灶的位置、范围和脊柱结构的破坏情况。-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确定能否耐受局部麻醉和手术。2. 定位: -借助影像学手段,如C型臂X光机或导航系统,精准确定手术部位和进针路径。3. 麻醉: -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和方法,确保手术区域的麻醉效果充分,但又不影响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4. 切口与入路: -设计小而精准的切口,选择合适的入路,以最小的创伤到达病灶。5. 病灶处理: -小心清除结核病灶内的脓液、干酪样坏死组织、死骨等。-进行充分的冲洗引流,以减少结核菌残留。6. 局部化疗: -放置双腔灌注冲洗引流管,准确地将抗结核药物注入病灶部位,确保药物分布均匀。7. 止血与缝合:-仔细止血,避免术后血肿形成。-严密缝合切口,防止感染。8. 术后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以及神经功能。9. 康复指导:-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活动、功能锻炼等。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具有以下优点: 1. 更彻底的病灶清除:在全身麻醉下,患者肌肉完全松弛,手术视野更清晰,有利于更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坏死组织、死骨等,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2. 精准的内固定:能够更精确地放置内固定器械,为脊柱提供稳定的支撑,有助于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3. 减轻疼痛:通过稳定脊柱结构,减轻因脊柱不稳定导致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促进早期活动: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使患者能够在术后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5. 改善神经功能:对于因脊柱结核导致神经受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的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可以改善神经功能。6. 微创手术创伤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轻,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 美观效果好:微创手术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小。8. 缩短住院时间: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降低了医疗成本。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能存在以下手术风险: 1. 麻醉相关风险:包括对麻醉药物的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2. 出血:虽然微创手术出血相对较少,但仍存在术中出血过多的可能,尤其是在处理血管丰富的部位时。3.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脊髓、神经根造成损伤,导致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4. 内固定相关问题: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影响固定效果。5. 感染:尽管微创手术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在术后伤口感染或结核病灶扩散导致的深部感染。6. 脑脊液漏:在手术中如果损伤硬脊膜,可能会引起脑脊液漏。7. 植骨融合失败:如果进行了植骨融合术,可能会出现植骨不融合的情况。8. 血管损伤:可能会损伤邻近的大血管,导致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9. 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导致相邻脊柱节段的应力改变,加速其退变。10. 结核复发:如果结核病灶清除不彻底,或者术后抗结核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结核复发。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风险并非一定会发生,医生会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通常适用于以下患者: 1. 脊柱稳定性受到明显破坏的患者:如出现脊柱椎体严重破坏、塌陷,导致脊柱失去正常的生理曲度和稳定性。2. 有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例如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表明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需要及时减压并稳定脊柱。3.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但病情仍持续进展,结核病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4. 脊柱后凸畸形明显的患者:严重的后凸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需要手术矫正。5. 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病变范围较广,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控制,需要手术干预。6. 预计脊柱结核治愈后仍可能残留脊柱不稳的患者:提前进行内固定手术以预防后期的脊柱失稳。7. 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患者:患者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较好,能够承受手术带来的应激和创伤。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手术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 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明显的疼痛,一般术后术后当日即可正常生理活动,比如室内生活性活动,短暂床铺周围活动。如果患者较为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结核病情较轻、手术顺利且术后恢复良好,可能在3个月左右就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活动量和强度仍需循序渐进地增加。然而,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基础健康状况较差、结核病灶范围广泛、合并其他并发症或者术后恢复不理想,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活动。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复查,以确保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 脊柱结核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1.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恢复。2. 减少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此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增加胃肠负担。3. 限制高糖食物:过多的甜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恢复。4. 避免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摄入。5. 控制腌制食物:如咸菜、腌肉等,因其含盐量高,可能影响水钠平衡和血压。6. 减少酒精摄入:酒精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药物代谢和身体的康复。 同时,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类)、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矿物质(如牛奶、坚果)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饮食的调整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后的复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情况,评估是否有感染、贫血等。-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有助于判断结核的炎症活动情况。-肝肾功能检查:监测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或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辅助评估结核的控制情况。2. 影像学检查: -X线: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内固定的位置以及脊柱的序列是否正常。-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骨性结构,了解病灶的愈合情况、有无死骨残留、内固定是否稳定等。-MRI检查:对于评估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软组织的恢复情况较为敏感。3. 神经功能评估: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大小便功能,了解神经恢复情况。4. 伤口检查:观察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窦道形成等。5. 药物副作用评估:询问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的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视力变化、耳鸣等,以评估药物副作用。 复查的时间间隔和具体项目通常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由医生在每次复查时确定。 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后,以下运动有助于康复,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逐步进行: 1.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特别是在术后早期卧床期间。2. 四肢关节活动:如屈伸肘、腕关节,屈伸膝关节,旋转踝关节等,能预防四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3. 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伸直下肢并抬高,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防止神经根粘连。4.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以双足、双肘和头部为支点,将臀部抬起,能锻炼腰背肌力量。5. 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和双足为支点,将身体抬起。6. 飞燕式:俯卧位,双臂和双腿伸直并向上抬起,形似飞燕,强化腰背肌功能。7.日常的生活活动是最重要的康复训练:比如:起床的动作,日常生活强度的步行,卫生间的个人卫生动作,围绕生活场地周围的力所能及的活动,是康复期间首先要完成的锻炼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人的恢复状况而定。在进行运动康复时,如果出现疼痛、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咨询医生。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患者的恢复情况。一般来说,在术后1-2周左右,如果患者恢复良好,伤口没有明显疼痛和渗出,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四肢关节活动和呼吸训练。术后4-6周,若复查显示内固定稳定、脊柱融合情况良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量,开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大约3个月左右,如果恢复顺利,经过医生评估,可以进行一些更具强度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恢复能力不同,具体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吕昕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9日50
0
0
-
除了肺结核,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会出现结核?
结核病是一大类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结核病的90%,除此之外,身体上的其他部位和器官也会出现结核,如出现在胸膜的叫结核性胸膜炎,出现在腹膜的叫结核性腹膜炎,出现在脑膜的叫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在颈部淋巴结的叫颈淋巴结结核,出现在肾脏的叫肾结核,出现在肠道的叫肠结核,出现在腰椎的叫腰椎结核等等,这些除了肺结核的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统称肺外结核。相对于肺结核,所有肺外结核的传染性微乎其微,因此,不需要在专门的结核病医院进行治疗。
李勇年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08日584
0
0
-
颈椎结核
治疗前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依靠透析治疗维持,于去年夏秋季出现颈部疼痛并逐渐加重,疼痛不能忍耐就诊,行CT扫描见颈椎椎体破坏感染可能,住院内科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考虑结核感染,转科手术;一期给予患者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患者护理不当跌倒致内固定失败,二期只能选择后前路内固定,只有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一种选择,且患者左侧颈椎椎弓根解剖学条件不佳,只能右侧使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左侧使用侧块螺钉加强。治疗中术中使用了术前定制的3D打印的摸具和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钉的置入,前路内固定失败后钉孔已经无法使用前路钢板只能调整方向后放置治疗后治疗后2月术后两月复查平片位置满意,拟术后4月来院复查并扫描CT观察骨融合情况
胡雅斌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3月30日244
1
2
-
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spinaltuberculosis)在骨与关节结核中约占50%。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出现严重的疼痛、运动受限,甚至截瘫时方才就诊,此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将会出现永久性残疾。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病灶为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在我国,以原发病灶为肺结核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脊柱结核可以出现在原发性结核的活动期,但大多发生于原发病灶已经静止,甚至痊愈多年以后。在原发病灶活动期,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骨与关节部位,不一定会立刻发病,它在骨与关节内可以潜伏多年,待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存在外伤、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糖尿病、大手术等诱发因素,都可以促使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活跃起来而出现临床症状。因为国内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及耐药问题,使得难治、复发复治骨结核患者有逐年增加趋势,耐药肺结核的防治不当使得骨与关节结核耐药不可避免,这也成为骨与关节结核复治、复发的重要原因。手术失败:在抗结核治疗期(12-18个月内),因为第1次手术后出现窦道、脓肿等并发物需要二次或多次手术者,视为前次手术失败。不包括因患者状态或疾病程度而需要分期手术者。复发:第1次患脊柱结核接受抗结核治疗和(或)手术治疗疗程遵医嘱结束后,脊柱原发病灶部位或其他部位再次出现骨质破坏、脓肿等需要二次手术者视为复发。复治:脊柱结核抗结核治疗超过1个月病情不缓解或加重需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者,以及曾接受过一次外科手术治疗病情不缓解或加重者;或既往曾因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过抗结核治疗超过3个月,新发现脊柱结核者。耐药脊柱结核是指由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脊柱致病。耐药脊柱结核有多祥化特点,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耐药脊柱结核分为如下几种。①单耐药脊柱结核:患者脊柱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经体外证实对1种抗结核药耐药;其中利福平单耐药结核病往往容易转变为耐多药结核病,所以在治疗上等同于耐多药结核病。②多耐药脊柱结核:患者脊柱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经体外证实对1种以上的抗结核药耐药,但不包括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③耐多药脊柱结核:是指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均具有抗药性的脊柱结核。④广泛耐药脊柱结核:是指脊柱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在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均具抗药性的基础上,还对全部喹诺酮类药物及至少对二线抗结核药中的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和阿米卡星其中之一具有抗药性。对所有抗结核药均耐药的结核病,指对我国现有的并且能做药敏试验的所有抗结核药的耐药,如同癌症晚期一样,成为不治之症。无证据支持的临床耐药判定: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部分患者,在罗氏培养及基因检测等方面均未查到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但是经过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后,临床的治疗效果欠佳或病情加重,排除自身免疫和其他并发症等原因,具备以下条件:①经历1次以上失败病灶清除术者,手术前后均按标准抗结核药化疗方案治疗3-4周;②无明显诱因脊柱结核复发者;③脊柱结核合并慢性窦道者,窦道持续1年以上的骨结核患者。有上述三条之一者即可判定有临床耐药的可能,可以依照耐多药脊柱结核治疗。因为前述的实验室检测提供的均为体外标本的培养结果,与体内实际的药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在临床上预判,考虑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体耐药性的可能。经专家讨论建议提前调整抗结核药,不必完全依赖实验室报告,但是需要做进一步研究规范。实验室检查对于结核病的控制不可或缺,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抗体或早期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药物敏感(药敏)试验、GeneXpertMTB/RIF(简称“GeneXpert”)检测等。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是手术指征,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期或稳定期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得到控制,病变没有大的严重发展,病情控制,就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另外,T-SPOT.TB和GeneXpert检测为早期检测结核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判定手术时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再需要说明的是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菌型检测和药敏试验是结核病治愈的关键,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指导抗结核药的正确应用,是防止结核复发的关键。抗结核药的使用是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基础,有效的抗结核药治疗是治愈骨与关节结核的根本,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骨与关节结核抗结核治疗必须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初治患者建议使用1年方案:3HRSE/9HRE。对于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者按复治对待):未知耐药者使用18个月方案(6HRZE/2HRE),获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及时调整;而对于耐药结核使用6ZAm(Km,Cm)Lfx(Mfx)PAS(Cs,E)Pto/18ZLfx(Mfx)PAS(Cs,E) 。对于耐多药结核(MDR-TB):应尽可能地像肺结核治疗一样,将患者纳入MDR控制策略(DOTS-Plus)。合并截瘫患者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缩短术前用药时间,但亦应以超过1周为宜。老年及小儿患者药物剂量应根据体重适当增减。合并其他部位结核,如菌阳肺结核、肾结核、肝结核等的患者,抗结核治疗时间需相应延长3-6个月。掌握抗结核治疗的停药标准也很关键,其对彻底治愈骨与关节结核、防止复发起到重要作用。推荐以下停药标准:①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良好;②局部症状消失,无疼痛,窦道闭合;③X线表现脓肿缩小乃至消失,或者已经钙化,无死骨或仅有少量死骨,病灶边缘轮廓清晰;④每次检查间隔1个月以上,连续3次红细胞沉降率都正常;⑤患者起床活动已1年,仍能保持上述4项指标者。术前用药时间的选择:脊柱结核可造成剧烈疼痛、后当骑形、巨大肤肿、皮肤窦道,甚至瘫痪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许多脊柱结核病例需要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术前需要规范化的结核病化疗。目前,术前化疗最短时间为2周,能普遍接受的术前化疗时间为4周。对于初治结核,术前以四联抗结核药应用3周已达到控制结核的效果时,为手术的最佳时机;对于复发复治、耐药结核病灶的用药则需要增加二线或根据耐药谱用药,也是以药物起效、有效为手术最佳时机:对于截瘫患者可以根据情况早期适当增减用药时间,截瘫恢复同手术前用药时间长短没有太大关系。而对于老年人及小儿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的患者,如菌阳肺结核、肾结核、肝结核等,术前抗结核药治疗时间需相应延长至6-12周,综合评估其他部位结核的治疗效果后方可考虑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问题。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是手术时机选择的第二指征,在合理抗结核药治疗的前提下,体温得到控制(38℃以下)是手术时机选择的关键指征。脊柱结核患者多伴午后发热(37.5℃-38.5℃多见)。发热说明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活跃,或者说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此时手术因结核未得到有效控制,易造成手术失败、结核病灶复发或结核分枝杆菌播散。骨与关节结核的手术指征和禁忌证一直存有争议,按现行标准推荐如下。手术适应证:①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及大脓肿形成者;②窦道经久不愈者;③单纯性骨结核髓腔内积脓压力过高者;④单纯性滑膜结核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即将发展为全关节结核者;⑤脊柱结核有脊髓受压、神经根刺激症状者;⑥脊柱严重畸形及不稳定者。手术禁忌证:①合并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或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危及生命者;②有混合性感染、中毒症状明显,经综合评估不能耐受手术者;③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难以耐受手术者。脊柱结核手术类型包括脓肿清除术、病灶清除术和矫形手术。寒性脓肿广泛流注并出现继发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者可做脓肿切开清除引流术,这样可以减轻结核中毒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病灶清除术有前路、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3种术式。后路手术理论上适用于胸椎、腰椎、骶椎结核,即切除病变脊椎的棘突、椎板或部分关节突,进入病灶,做彻底的清创术,可以清除脓液、结核性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物质和死骨。缺点是破坏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需要借助内固定重建稳定性;无法彻底清除椎旁脓肿,不能清除合并的胸腔脓肿及腰大肌脓肿;受操作空间限制,不能植入大块植骨材料,实现椎体融合。前路手术途径视病灶部位而定。T3-12受侵者均可以经胸进入病灶,而腰椎结核可以经下腹部斜切口或正中切口,从腹膜外间隙经腰大肌脓肿进入病灶,如果需同时做大块植骨脊柱融合术,则以前路手术为宜。对于能耐受并需要同时解决前后路问题的患者,联合手术可以更好地清除病灶、植骨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矫形手术对于病灶治愈性截瘫及脊柱畸形的患者,借助脊柱前路及后路内固定器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以实现脊髓减压。前路开放手术优点:①能完成长节段病灶显露,达到在直视下清除病灶;②进行前方椎管减压、矫正畸形;③在病灶清除后行大块三皮质质骼骨支撑植骨,获得更强的术后脊柱稳定性。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①创伤大,术后需卧床,康复时间长;②前路于术必须大范围切断肋间肌或腹部肌肉,去除胁骨,结扎节段血管,且在处理对侧病变时,节段血管出血不易控制;③显露及清除病灶时对腰大肌的分离会导致术侧屈髋肌肉无力;④术区内重要血管、器官、神经较复杂,对术者经验及技术要求高,手术开展受限。单纯前路手术适用于病灶局限于两个节段以内且后凸角度在35°以内的脊柱结核。后路手术优点:①内固定牢靠;②可行长节段病灶清理、矫正畸形;③手术技术易于掌握,大部分脊柱外科医师均可开展。后路手术缺点:①后路手术对前方病灶显露有限,清除脓液、无效腔等病变可能不够彻底,术中前方节段动脉出血非常难以控制;②术中须大范围剥离椎旁肌,破坏了术前尚且完好的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手术创伤依然较大。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前中柱破坏严重、明显后凸畸形、脓肿较多(尤其伴有流注脓肿)、多个椎体受累及需要融合的脊柱结核,应先进行前路病灶清除,再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矫正后凸畸形,同时三柱融合可以防止脊柱生长的不平衡和远期矫正角度的丢失。参考书籍:脊柱结核手术失败病例荟萃分析秦世炳 2019年 科学出版社脊柱结核手术技巧秦世炳,朱昌生 2022年 科学出版社
李永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0日132
0
0
-
脊柱结核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spinaltuberculosis,STB)是指结核杆菌侵犯脊柱椎体、椎间隙、脊髓和神经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骨病,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和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中,脊柱所有节段均可受累,最常累及腰椎,其次为胸椎,颈椎和骶椎结核相对少见。受累节段以骨破坏、干酪样坏死和脓肿形成为特征,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和后凸畸形,是瘫痪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脊柱结核来说,抗结核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其治疗原则主要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等五大原则。目前的药物抗结核治疗方案包括应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强化治疗阶段以及应用三联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 持续治疗阶段,但在治疗过程中,切记不能忽视药物副作用,常见抗结核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为:1.利福平:肝脏损害2.异烟肼:周围神经炎3.吡嗪酰胺:高尿酸血症4.乙胺丁醇:球后神经炎5.链霉素:听力损害,眩晕停药标准:药物治疗推荐达到以下标准即可停止抗结核治疗:(1)无肺结核;(2)无结核中毒症状;(3)局部症状消失,无疼痛,窦道愈合;(4)连续多次血清学检查指标正常;(5)影像学检查证实脊柱结核病灶无扩大;(6)规律抗结核治疗儿童一般不少于12个月,成人12-18个月。1.手术指征:对于大多数早期脊柱结核单纯依靠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就可以治愈。仅有少部分情况需要手术介入,目前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结核诊断不明确,需要活检;(2)规范抗结核治疗下,顽固疼痛症状不缓解、结核病灶、脓肿增大、脊柱破坏等病情恶化。(3)骨质破坏严重导致脊柱不稳定、严重或进行性后凸畸形以及有“脊柱风险征象”的患者;(4)迅速发展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者神经损害症状重;(5)病灶内较大的死骨、空洞及寒性脓肿。2.手术时机:(1)一般情况可,心肝肺肾等功能能耐受手术。(2)术前3-4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Hb>100g/L、血沉<60mm/h或有明显下降趋势且全身状况良好后行手术。(3)有脊髓压迫、神经功能逐渐恶化的患者在条件允许下应尽早手术。3.术式选择: (1)结核脓肿切开(含微创穿刺)引流术。(2)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术。(3)脊柱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脊柱畸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以上4种为较常见的脊柱结核术式选择,对于不同情况下技术选择推荐下表: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础,一旦诊断为脊柱结核,应立即开始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神经损害情况和脊柱后凸畸形程度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时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方案。术中病灶清除应彻底、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根据需要矫正后凸畸形。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
谢林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1月13日92
0
0
-
布氏杆菌脊柱炎【布病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病变鉴别要点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病变示意图A: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侧面观和水平面示病变周围出现骨赘增生,骨赘可沿椎体终板前缘增生,形成典型的“鸟嘴“状,水平面观示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呈“花边椎“表现,椎旁脓肿较轻。B:脊柱结核侧面观和水平面示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质增生不明显,后期椎体可出现压缩,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呈不同程度变形、变扁、塌陷,不规则骨质破坏,其内可见大小、数量不等“死骨“,呈沙粒状居多,椎旁脓肿较严重。
孙胜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02日197
0
0
-
腰椎结核患者,75岁女性,腰腿痛数月,检查发现腰椎结核(腰4腰5)并脓肿形成压迫神经。术后效果满意!
段平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3月29日217
0
1
-
什么是脊柱结核?会瘫痪么?
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一半。所有脊柱均可受累,以前以腰椎结核最多,近些年来以胸椎多见,腰椎次之,其次是骶椎和颈椎等。椎体结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脓肿。椎体病变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弯曲,腰背部可出现“驼峰”畸形。由于椎体塌陷,死骨肉芽组织和脓肿形成,可使脊髓受压或血供受累而发生不全瘫或截瘫。 脊柱结核一点形成巨大脓肿,或骨质严重破坏失去稳定性,或骨质脓肿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形成窦道均需要手术治疗。该患者出现多个椎体感染破坏,椎旁脓肿形成,稳定性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甚至瘫痪的风险。
孙胜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3月27日233
0
0
-
腰椎结核
分享一例经典的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病人腰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2个月,核磁共振显示腰3/4椎体、椎间隙破坏,椎旁及椎管内巨大脓肿,神经受压(图1.2.3),入院后经穿刺置管,引起出大量黄色脓液(图4.5),最后通过手术进行病灶清除,神经减压,重建腰椎稳定性(图6)。经过手术和正规抗结核治疗,病人症状完全缓解。个人感悟:1.脊柱感染的治疗需要内、外多学科联合;2.椎管内脓肿是导致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3.神经损伤早期手术干预效果好,若出现神经坏死,术后恢复极为困难。
陈宇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22日648
0
1
-
脊柱结核的诊治策略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菌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3-5%,全身骨关节结核之首(50%)。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20-30岁为发病高峰,目前有老龄化趋势。发病缓慢,以疼痛、寒性脓肿及脊柱畸形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感染,通常通过血行播散发生。与此有关的微生物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芽孢杆菌。主要的感染途径是肺部或泌尿生殖系统,50%的结核病患者有原发肺灶或肺结核病史。与大多数脊柱感染不同的是,95%的脊柱结核始于椎体前部,通过椎旁区动脉或Batson椎旁丛扩散到中央椎体。感染倾向于在前纵韧带下向后椎体扩散。椎间盘往往是最后一个受到影响。为特征。随着HIV感染和结核病耐药菌株的增多,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近年来非典型脊柱结核(椎间盘型结核、单椎体中心型结核、附件结核及非连续性结核)呈增多趋势。脊柱结核常累及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导致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和脊髓受压,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因此,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抗结核化疗或联合手术治疗。随着HIV感染和结核病耐药菌株的增多,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近年来非典型脊柱结核(椎间盘型结核、单椎体中心型结核、附件结核及非连续性结核)呈增多趋势。脊柱结核常累及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导致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和脊髓受压,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因此,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抗结核化疗或联合手术治疗全身症状:慢性消耗性病容(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苍白、贫血、消瘦等)。成人反应较轻,幼儿有“夜啼”。局部症状:持续性腰背部钝痛,卧床休息后减轻,咳嗽、打喷嚏及弯腰持物时加重。疼痛部位与病变节段可不一致。“腰背僵”是脊柱结核最基本、最早的阳性体征之一(特异性低),其他包括托颈、叉腰等姿势。压痛、叩击痛。肿胀一般不明显,脓肿形成后导致椎旁软组织不对称。畸形,晚期出现。组织学诊断是脊柱结核诊断的金标准。建议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获得组织,并送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影像学诊断:X线、CT、MRI。非手术治疗:患者一般状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脊柱结核早期,无死骨、空洞或脓肿形成,无明显狭窄。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经化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且影像学检查有改善,经3-6个月治疗,症状继续好转。临床及影像学疑似结核,但不明确,作为诊断性治疗者。化疗方案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3HRSE/6-15HRE(一般疗程18个月)目前无统一的标准化疗方案。全程督导管理(DOTS)是化疗和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治疗适应症1、较大的寒性脓肿、经久不愈的窦道以及较大的死骨或空洞。2、脊髓、马尾神经等受压。3、脊柱畸形及不稳定者。4、耐药患者。5、未治愈或复发者,存在上诉四条者。6、穿刺活检仍不能明确,不能除外骨肿瘤的。围手术期治疗对于椎旁脓肿较大、症状明显、伴有高热,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甚至加重的,以及ESR较快或持续不降的,加用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或链霉素强化抗结核治疗。为了防治感染,术后可继续抗感染治疗7-10天团队介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专业组团队在陈春美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脊柱诊疗新技术,在脊柱微创中心的建设中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如高清显微镜、脊柱内镜、神经内镜、脊柱微通道技术、可变向镜下磨钻、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术中荧光造影、手术超声骨刀、术中导航、3D打印技术、MR(混合现实)等先进技术、双镜配合等治疗脊柱脊髓疾病,使我科的脊柱手术更加精准微创,个体化治疗,不仅在省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还推广至全国应用,取得良好的业内影响。每年举办的全国性脊柱微创继续教育学习班和2期的精·点病例讨论论坛培养了省内外神经外科、骨科、疼痛科等学员超过600名。现海峡系列学习班已完成33届,具备一定规模及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团队于2014年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学术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神经外科亚专科全国年会)”,于2018年成功承办“中华医学会2018年脊髓脊柱外科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神经外科亚专科全国年会)”,两大全国最高学术年会均取得良好反响。陈春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科室行政副主任,于2009-2010年曾分别于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罗纳德·里根医院神经外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访问学习。从回国以来,工作成绩突出,收到各大学会、杂志及社会团体的邀请,担任重要角色,目前担任的职位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副组长、世界华人精准微创脊柱外科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AOspine国际内固定协会国际讲师、AOSpine中国理事会理事兼(神经)教育官员、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协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Nuerosurgery》中文版编委会编委/学术秘书、《中华实验外科学》和和《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医药界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锐博士,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资格),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公派在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脊柱专业(2009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天津总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2012年)、美国芝加哥市拉什大学医学中心(RUSHMedicalUniversityCenter)脊柱外科、美国费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医院(ThomasJeffersonUniversityHospital)神经外科和罗斯曼骨科学院(RothmanInstitute)脊柱外科(2012年-2013年)做为访问学者在临床学习和工作。门诊时间:陈春美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本部:周一上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周二上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周四上午王锐副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本部:周五下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周一上午
江研伟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20日392
0
1
脊柱结核相关科普号

庄宏达医生的科普号
庄宏达 副主任医师
吉林省结核病医院
骨科
70粉丝2590阅读

刘辰君医生的科普号
刘辰君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747粉丝3.8万阅读

结核病《空中课堂》
方海林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陕西
脊柱外科
1861粉丝9.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崔旭 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骨科中心
脊柱结核 15票
腰椎间盘突出 11票
骨感染病 6票
擅长: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脊柱结核、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侧弯疾病的诊治。 -
推荐热度4.4柳盛春 主任医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骨病中心
脊柱结核 8票
骨感染病 6票
腰椎管狭窄 4票
擅长:省内率先应用侧前路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症,并取得满意疗效。对于胸、腰椎治疗失败综合症的治疗以及针对不明原因腰痛的诊断治疗经验丰富。擅长脊柱良恶性疾病的诊治,对相关各种炎症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丰富经验。针对脊柱结核倡导个性化治疗方案,创建新的微创手术治疗理念,注重预后及远期疗效,凭借微创的理念和技术,在恢复脊柱功能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
推荐热度4.2林明贵 主任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肺结核 34票
感染 10票
肠结核 9票
擅长:难治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肾结核、结核性腹膜炎、骨结核、盆腔结核及淋巴结核等的治疗和经纤维支气管镜下介入下各种治疗,各种复杂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鉴别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