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疾病: 骨囊肿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骨囊肿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关节镜微创手术:让孩子告别骨囊肿的“小钥匙孔”治疗法袁霆,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六院骨科骨肿瘤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确诊"骨囊肿"就像被推入了一个陌生的医学迷宫。这种常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良性骨病变,虽然不会癌变,但像一颗藏在骨头里的"小气球",可能因轻微磕碰导致骨折,甚至反复发作。而提到"手术",孩子害怕开刀,家长担心创伤大、恢复慢。如今,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手术为骨囊肿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骨囊肿:看似无害的"定时炸弹"骨囊肿好发于4-15岁儿童的四肢长骨(如肱骨、股骨),初期可能毫无症状,常在X光检查中偶然发现。但随着囊肿扩大,骨头会像被虫蛀的树干一样变得脆弱。一个摔倒、一次跳跃,都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更麻烦的是,传统刮除手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让许多家庭陷入反复治疗的困扰。二、传统手术的痛点:孩子怕疼,家长揪心过去治疗骨囊肿的常规方法是切开刮除+植骨术:切开皮肤、剥离肌肉、凿开骨壁彻底刮除囊肿,再填充骨材料。虽然有效,但手术创伤大,术后需长时间固定肢体,孩子行动不便,还可能留下明显疤痕。对于本就恐惧手术的孩子,心理压力更会加重康复负担。三、关节镜微创手术:钥匙孔里的"精准清除术"如今,关节镜技术让骨囊肿治疗迈入"微创时代"。医生只需在皮肤上开2-3个5毫米的"钥匙孔",将高清摄像头和细长器械送入囊肿内部:精准可视:放大数倍的画面让医生清晰分辨囊肿边界,避免残留;彻底清理:特殊磨钻可清除硬化骨壁,降低复发风险;同步植骨:通过管道注入人工骨或自体骨,促进骨愈合;保护生长板:对靠近骨骺的囊肿,能更精细操作,减少骨骼发育影响。手术优势一目了然:?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当天可活动肢体?疤痕仅如米粒大小,几乎不可见?住院时间缩短至2-3天,恢复周期快1/3?复发率降至15%以下四、家长必知的3个关键问题什么情况需要手术?囊肿直径超过骨宽度的50%已发生骨折或存在明显骨折风险保守治疗(如注射激素)无效术后如何护理?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光补充钙和维生素D,均衡营养心理疏导:用"打败骨头里的小怪兽"等游戏化语言减轻孩子焦虑会耽误孩子上学吗?微创手术不影响正常学习,术后1-2周可返校,体育课需遵医嘱暂停。五、给家长的建议:早发现,早干预骨囊肿早期可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若孩子抱怨肢体隐痛、活动受限,或出现不明原因肿胀,应及时就医。微创技术虽好,但并非所有病例都适用,需结合囊肿位置、大小综合评估。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与骨科医生充分沟通后,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医学的进步,正在让曾经的"大手术"变成一场精准的"小修整"。用最小的创伤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就是现代医学送给童年最温柔的礼物。
骨囊肿反复骨折,不可忽视!骨囊肿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比较常见,但往往在出事了之后才被发现:比如,在学校里被同学轻轻一拉胳膊就骨折了,接到同学传过来的篮球发现胳膊突然断了变形了,骑自行车等红灯,脚一撑地,腿断了,等等。当父母带着骨折的孩子来到医院,心急如焚。医生给孩子拍过X片之后,一般会告诉父母,孩子生“肿瘤“了,是肿瘤把孩子的骨头”吃“空了,骨头病理性骨折了。肿瘤、骨头空了,病理性骨折。。。这些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往往让家长异常紧张,与骨癌这一些要命的疾病联系在一起。其实呢,骨囊肿并没有多可怕,是一种完全良性的肿瘤,对孩子的生命不会有任何影响。由于平时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很难预防,大多数孩子是因为骨折了才开始治疗。骨囊肿的治疗目前有很多方法,切开刮除囊肿后植入新的骨头,放入钢钉支撑引流,激素注射,骨髓植入,硬化剂破坏囊壁,等等。事实上,如果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非常多,这恰恰说明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都不完美。目前的研究结论表明,骨囊肿的治疗倾向于多种方法合作,倾向于微创,倾向于腔镜下可视化地清除囊壁,这些方法也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骨囊肿最重要的问题是反复骨折和破坏生长板,反复骨折和生长板的破坏往往导致孩子的骨骼畸形生长,骨骼发育异常,会带来功能和外形的严重问题。
微创激素联合人工骨注射治疗骨囊肿或动脉瘤样骨囊肿微创激素联合人工骨注射治疗骨囊肿或动脉瘤样骨囊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肿瘤科燕太强2024.2.16单纯性骨囊肿或动脉瘤样骨囊肿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儿童良性溶骨性肿瘤,临床经常见到对这两种肿瘤的过度处理。患儿不但承受了开放手术,而且术后很容易复发。本篇科普不是讨论这两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是推荐采取微创治疗的方法,不开刀,且可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与大家分享我们成功的经验。病例1女性,10岁,右肱骨近端单纯性骨囊肿,病理性骨折(A),微创激素人工骨注射(B),1年后复查,病变修复(C)。病例2男性,7岁,右股骨近端单纯性骨囊肿(A),疼痛,行走障碍,术中微创治疗(B),术后1个月复查(C),术后1年复查,囊肿消失,病变修复良好(D),运动正常。病例3女性,9岁,右腓骨远端单纯性骨囊肿(A),疼痛,行走障碍。微创激素人工骨注射术后片(B),术后6个月复查(C),术后1年复查,囊肿缩小明显,病变修复良好(D)。患者行走正常。病例4女性,13岁,右髋臼动脉瘤样骨囊肿(A),疼痛,跛行。微创激素人工骨注射术中(B),术后片,人工骨充填满意(C)。术后每月注射一次地舒单抗,术后6个月复查,囊肿边界硬化,病变修复良好(D)。患者行走正常。已改为地舒单抗3个月注射一次。病例54岁男孩,右股骨近端囊性病变(A),在当地行刮除植骨手术,术后病例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半年复查植骨吸收,病变扩大(B)。在当地行第二次刮除植骨术,术后4个月,病变进一步扩大(C)。继续观察2个月,出现病理性骨折,无法行走(D),当地建议再次手术,家属拒绝。在我院行微创激素人工骨注射术后片(E),术后给予地舒单抗60mg,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六次后复查片(F),患儿行走正常(视频附后)。改为3个月注射一次,1年后停用。复查X线片(G)。现微创治疗后已超过两年,患者已恢复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