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普外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介绍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占全部恶性肿瘤的 0.8%~1.2%,但是它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根据胆囊癌的病情进展的程度将胆囊癌进行临床分期:

  • 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 Ⅱ期:侵及肌层。
  • 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 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 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本病好发年龄为 60~70 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胆囊癌常见的症状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胆囊肿大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126、胆囊息肉有哪些征兆提示癌变风险较高?

孙平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 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相关,这类基因被叫做致癌基因。部分致癌基因发生在生殖细胞上,会遗传给下一代。大部分致癌基因是由于后天环境导致的突变,这类突变不会遗传。
  • 胆囊癌的发生也与致癌突变相关,目前发现的主要都是不会遗传的后天突变,包括 KRAS、BRAF 和 PIK3CA 等。

危险因素

  • 胆结石:近 80% 的胆囊癌患者存在胆结石,患有胆结石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
  • 瓷样胆囊:这是胆囊壁被钙沉积物覆盖的状态,胆结石引发的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瓷样胆囊。存在这类胆囊的人群,胆囊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得胆囊癌,发病风险高出 3~4 倍。
  • 肥胖: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更高。
  • 年龄:胆囊癌常见于老年人,绝大多数患者都超过 65 岁。
  • 地域:全球范围内,胆囊癌在印度、巴基斯坦、中欧和南美国家更为常见。
  • 胆管囊肿: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在胆管处如果形成囊肿,发生胆囊癌的风险会更高。
  • 胆管异常:存在先天胆管异常的人群发生胆囊癌的风险也更高。
  •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胆囊内壁表面隆起的生长物。部分息肉是由胆囊壁中的胆固醇沉积形成的。超过 1 厘米的胆囊息肉癌变风险较大。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这是在胆管发炎后形成了瘢痕组织,导致胆管硬化。PSC 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更高。
  • 伤寒:感染沙门氏菌(引起伤寒的细菌)者、伤寒携带者均比未感染者更容易患胆囊癌。
  • 家族史:同一家族的人群可能有相同的风险因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会增高。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易患病,需加以注意:

  • 70 岁以上人群
  • 女性
  • 胆囊癌家族史
  • 吸烟者
  •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得了胆囊息肉多久会癌变?

徐安安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中心

症状表现

早期胆囊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典型症状

  • 腹痛:大部分胆囊癌患者均有腹痛,主要为右上腹疼痛。
  • 恶心、呕吐:部分胆囊癌患者会出现这类症状。
  • 黄疸:如果胆囊癌病灶较大并造成阻塞,就可能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或眼睛发黄,还可能出现黑尿、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 腹部肿块:如果病灶较大,患者也可能出现腹部包块,主要在右上腹。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食欲不振
  •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 发热
  • 严重皮肤瘙痒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胆囊癌有什么症状?

杨自逸 医师 上海新华医院 普外科

如何预防

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预防胆囊癌。与胆囊癌相关的风险因素,大多是无法改变的,例如性别、年龄、先天胆管缺陷等。但下述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包括:

  • 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减重并维持在健康体重,对于胆囊癌,能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 胆囊切除:对于存在胆结石、胆囊息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可切除胆囊,降低胆囊癌的发生风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1、胆囊癌如何预防?

孙平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

  • 抽血检查
    医生通常会让患者抽血检查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胆囊癌患者可能会有癌胚抗原(CEA)和 CA19-9 的升高。
  • 影像学检查
    超声:腹部超声虽然无法确诊胆囊癌,但能帮助医生快速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内窥镜或腹腔镜超声检查准确,对诊断胆囊癌很有帮助。超声还能在穿刺时作为引导。
    CT 检查:除了腹部 CT,医生还可能让患者注射造影剂后做增强 CT。CT 也能在穿刺时作为引导。
    磁共振(MRI):针对胆囊,可以行特殊的磁共振检查,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 MR 血管造影(MRA)检查。
    胆道造影:这类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胆管是否阻塞、变窄或扩张。常用的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血管造影:这类检查能够了解血管内是否有癌细胞堵塞。
  • 腹腔镜
    腹腔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计划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并可以帮助确定癌症的分期(侵犯范围)。
  • 活检病理
    医生主要依靠活检病理诊断胆囊癌。取活检的方式包括细针穿刺活检、胆道造影过程活检、内窥镜活检和手术活检。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71、碱性磷酸酶(ALP)或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如何治疗?

孙平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治疗方式

胆囊癌的治疗选择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类型。可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和系统治疗(主要是化疗)。

手术治疗

  • 单纯胆囊切除术:目的是通过手术完全移除肿瘤。这类手术只切除胆囊。主要适合极早期胆囊癌患者,胆囊切除可通过腹腔镜也可通过开腹切除。
  • 胆囊癌扩大根治术:目的是通过手术完全移除肿瘤。只切除胆囊,复发的风险会比较大。对于绝大多数可手术的胆囊癌,医生都会选择胆囊癌扩大切除术。在这种手术中,医生除了会切除胆囊,胆囊周围的正常组织,部分肝、肠和胰腺组织,还会摘除周围的淋巴结。
  • 姑息性手术:目的是解除胆道堵塞和消化道堵塞,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当癌症病灶难以完全切除时,如果癌症病灶堵塞胆管造成严重黄疸等情况,医生可以通过姑息性手术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

放疗

  • 转移灶的放疗:如果胆囊癌发生了肝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可通过放疗治疗转移灶。
  • 术后放疗:对于手术没能完全切干净病灶的患者,可在术后放疗进一步杀死癌细胞。
  • 姑息放疗:放疗还可以用于骨转移患者的止痛。

胆囊癌主要采用外照射(EBRT),常用的外照射手段包括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对于部分患者,医生还可能在放疗的基础上联合化疗。

化疗

  • 术后化疗(辅助化疗):对于手术没能完全切干净病灶的患者,可在术后化疗进一步杀死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 转移性胆囊癌的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胆囊癌,通常使用化疗进行系统治疗。
  • 姑息化疗:化疗可以帮助缩小肿瘤或减缓肿瘤的生长。例如,对于已经全身转移无法治愈的患者,当胆囊癌压到神经并引起疼痛时,可以通过化疗缓解症状。

常用于胆囊癌治疗的化疗药物包括吉西他滨、顺铂、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等。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医生可能会将 2 种或 2 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叙事医学之三

王军华 主任医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肝胰外科

营养与饮食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 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放油,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腌制菜、腌制肉等。
  • 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可以用粗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
  • 荤素合理搭配,肉类首选鸡鸭鱼等白肉,少吃肥肉,鸡蛋、牛奶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 多吃水果、蔬菜。
  • 尽量不喝酒,不抽烟。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李强 主任医师 陕西省肿瘤医院 腹部肿瘤外科

注意事项

  • 规律随访:治疗后的随访非常重要。随访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疗效,还能及时发现复发。因此,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律进行随访复查。
  • 获得情感支持:多与家人沟通或是咨询相关领域的医生。
  • 锻炼身体,控制体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化疗须知

蔡健华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普外科

预后

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期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I 期的患者 5 年存活率可达 100%,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患者均可以存活 5 年以上,II 期患者为 60% 左右,III 期为 30% 左右,而 IV 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5%。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早期胆囊癌根治术后生存率?

陈波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肝胆胰外科

胆囊癌相关科普号

厉智威医生的科普号

厉智威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526粉丝7.3万阅读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胸外科

3692粉丝852.6万阅读

冷建军医生的科普号

冷建军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肝胆胰外科

1546粉丝11.4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