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

就诊科室: 耳鼻喉  鼻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是鼻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鼻塞、流涕、嗅觉下降、头疼、发热等,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反复鼻塞、流涕、嗅觉下降、鼻部恶臭、鼻出血、头疼等。

本病发病率较高,任何人群均可能发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全身抵抗力较低的人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慢性鼻窦炎更加严重

郑立岗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线上诊疗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学较为复杂,其发生的主要病因如下:

  • 感染因素:正常情况下,鼻窦内可有少量非致病菌存在,不会引起任何症状,而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一旦在鼻窦内大量繁殖,就会导致鼻窦炎。牙根感染也可累及鼻窦诱发鼻窦炎,外伤、骨折、异物残留、游泳呛水、气压伤均可直接或间接诱发鼻窦炎。
  • 变态反应与免疫因素:呼吸道变态反应和免疫学疾病是鼻窦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鼻息肉病等,有上述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鼻窦炎。
  • 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泡性中鼻甲、下鼻甲肥大、鼻窦引流口堵塞等。
  • 其它因素:如长期使用鼻减充血剂引起的药物性鼻炎可诱发鼻窦感染;长期留置胃管可引起鼻腔鼻窦感染;头颈部放疗导致放射性损伤也会损伤鼻窦黏膜导致鼻窦感染。

危险因素

下列因素容易引起鼻窦炎,如:

  • 疾病因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腔异物、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药物性鼻炎、上列牙牙根或牙槽感染。
  • 医源性因素:长期鼻腔填塞、头颈部放疗后、长期留置胃管。
  • 生活因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经常接触花粉香水等过敏物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慢性鼻窦炎更加严重

郑立岗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线上诊疗科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急性鼻窦炎

  • 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食欲不振、便秘等,儿童可发生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 局部症状:包括头痛或局部疼痛(本病最常见症状)、鼻塞、脓涕和嗅觉减退等。

慢性鼻窦炎

  • 全身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易疲劳、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等。
  • 局部症状:包括鼻塞(为慢性鼻窦炎的常见症状)、流脓涕、局部疼痛、味觉和嗅觉的减退等。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眶内并发症:可引起眶周蜂窝织炎、眶骨膜下脓肿、眶内蜂窝织炎、眶内脓肿、球后视神经炎,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 颅内并发症:可引起硬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及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
  • 呼吸道并发症:可引起咽炎、扁桃体炎及顽固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与支气管哮喘也有关联。
  • 消化道并发症:可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
  • 耳部并发症:可以发生非化脓性或化脓性中耳炎。

常见疑问

问:鼻窦炎为什么会头痛?头痛特点是怎样的?

答:鼻窦内脓性分泌物聚积,且鼻黏膜肿胀,压迫到神经末梢,会引起头痛。

额窦炎的疼痛部位多在前额、眉弓处,晨起到中午渐重,午后逐渐减轻。

筛窦炎的疼痛部位多在鼻根、双眼内侧。

上颌窦炎疼痛多在面颊、眼周,可有牙痛,疼痛侧向上侧卧可减轻。

蝶窦炎疼痛多在较深处,如眼后、后脑勺等处。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头痛是鼻窦炎导致的吗

郑立岗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线上诊疗科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与感冒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尤其是饭前。
  • 积极治疗变应性疾病,改善鼻腔鼻窦通风引流,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
  • 避免吸入烟雾或污染的空气。
  • 日常生活可以使用加湿器,如果家中的空气干燥,使用加湿器向空气中添加水分,可能有助于预防鼻窦炎,并注意定期彻底清洁加湿器,确保加湿器清洁卫生。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积极治疗牙科疾病。
  • 鼻腔有分泌物时不要用力擤鼻,应堵塞一侧鼻孔擤净鼻腔分泌物,再堵塞另一侧鼻孔擤净鼻腔分泌物。
  • 及时、彻底治疗鼻腔的急性炎症和矫正鼻腔解剖畸形,治疗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偏曲。
  • 游泳时避免跳水和呛水,避免带有细菌等污染物的水进入鼻窦引发鼻窦感染。
  • 患急性鼻炎时,不宜乘坐飞机。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鼻窦炎的预防

高明华 主任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专科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鼻内镜检查:该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基本的检查,可清楚地观察到鼻部解剖是否有异常,是否有异物、息肉,腺样体是否肥大,窦口是否有积脓。
  • 鼻窦 CT 检查:鼻内镜检查不能确诊,或出现鼻出血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时,需要进行鼻窦 CT 检查,可显示窦腔大小、形态及窦内黏膜不同程度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液平面或息肉阴影等。
  • 鼻窦体表投影区检查:在相应鼻窦体表投影区可出现红肿、压痛。
  • 诊断性上颌窦穿刺冲洗:当鼻窦炎的抗菌药治疗效果不佳时,此项检查既可以减轻症状又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通过穿刺了解窦内脓液的性质,还可以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更好地了解病变性质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操作不当也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如面颊部皮下气肿或感染、眶内气肿或感染、气栓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引起鼻窦炎的原因以及如何确诊?

高明华 主任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治疗方式

鼻窦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黏膜炎症,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药物治疗

  • 全身用药

    抗感染治疗: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期,需要使用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一般首选头孢类、抗耐药的青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还可能加用抗厌氧菌类药物,疗程不少于 2 周。

    全身激素用药:此类药物不作为常规用药,可以辅助控制鼻腔鼻窦黏膜炎症,主要作用是抗炎、抗水肿,一般限制在 7 天之内。

    口服改善纤毛功能药物:常规使用的辅助用药,可以稀释脓性分泌物,同时恢复黏膜纤毛的活性,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和鼻腔黏膜环境的改善。且药物副作用轻微。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对于合并变应性因素者,可以适当加用抗组胺类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水肿程度。一般使用 7 天左右。

  • 局部用药

    减充血剂的应用: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会对黏膜纤毛系统的形态与功能造成破坏,尤其是盐酸奈唑啉、麻黄碱类药物,因此会根据不同的病情酌情使用。

    局部激素用药:局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水肿效应,无论病因是感染性的还是变态反应性的,病变及范围的轻重如何,局部糖皮质激素都可作为主要用药。

    生理盐水冲洗:是目前非常流行的治疗和鼻腔保健护理方法,有两种冲洗方法。一种是用 35℃-40℃无菌温生理盐水经特制的器皿,直接进行鼻腔冲洗,可以达到清洁鼻腔、改善黏膜环境的目的;另一种是使用2.8%高渗盐水盥洗鼻腔可减轻黏膜水肿。

手术治疗

  • 手术时机:当急性鼻窦炎出现并发症或演变成为慢性鼻窦炎、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时候,就是手术治疗的时机。
  • 手术原则:解除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造成的机械性阻塞、结构重建、通畅鼻窦的通气和引流、黏膜保留。
  • 手术方式: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息肉切除术、鼻内镜鼻窦开放术、腺样体切除术等。

常见疑问

问:喷鼻剂是否有依赖性?

答:现在的喷鼻剂 / 滴鼻剂一般分为三类:减充血剂、激素类、抗过敏类。

后两类喷鼻剂一般都是处方药,按医嘱用药一般无太大问题。第一类喷鼻剂因为可以自行购买,容易造成滥用,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不但疗效变差,还会引起“药物性鼻炎”,使治疗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此类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连续使用最好不超过一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蝶窦真菌性鼻窦炎需手术治疗

王琪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

注意事项

  • 多休息,合理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抵抗力的提高,促进炎症的消退。
  • 清淡饮食,保证营养,保持大便通畅。
  • 急性感染期避免游泳和跳水等活动。
  • 多喝水,有助鼻腔分泌物的稀释,从而利于脓涕的排出。注意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或酒,因为咖啡因和酒精会加速身体的脱水,不利于鼻窦炎的恢复。
  • 睡觉时可将头部稍抬高,有利于鼻腔引流。
  • 避免花粉、香水等过敏源,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气温变化时注意保暖,空气污染时外出戴口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鼻窦炎可以彻底治愈吗?

党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喉科

预后

  • 急性鼻窦炎:大多数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可以在短期内治愈,少数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有可能转为慢性鼻窦炎或出现眼部、头部的并发症。
  • 慢性鼻窦炎:大多数患者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痊愈,少数患者因为自身的特应性体质、阿司匹林不耐受、遗传疾病等因素难以痊愈。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鼻子手术后出现疼痛,怎么办?

党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喉科

鼻窦炎相关科普号

王丹医生的科普号

王丹 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科

159粉丝7889阅读

段甦医生的科普号

段甦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变态反应(鼻过敏)科

2145粉丝1.1万阅读

蒋怀礼医生的科普号

蒋怀礼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6930粉丝43.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