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超主治医师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 胸外科 今天这个科普我们要给浸润性腺癌的朋友解解压,很多结节朋友看到事后的病理报告写着浸润性腺癌,觉得天就塌了,今天我要在这里给你们说句实话,浸润性腺癌不代表他多么严重,甚至呢,有两类浸润性腺癌的朋友反而要比其他的类型更幸运。这个浸润性腺癌我们分两部分去看,前面的浸润性是指的他的一个程度,我们之前讲过,如果说将一个癌前病变到癌变的过程比作一个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话,变润性腺癌与这种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微浸润腺癌相比,它是要更严重一些啊。换句话说,当你是浸润性的时候,这颗鸡蛋已经孵化成了小鸡,但是你要知道的是,浸润性腺癌它也分期的,甚至这个分期是比较重要的。同样是浸润性腺癌,一个一期的。 的与四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啊,甚至是那种膜布利为主的早期的进入性腺癌,有的时候跟微浸润其实差不多,同样是事后也不需要去特殊处理,就是一个随访观察。所以当我们看到浸润性腺癌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先看一下一个重要的指标,叫做分期,这个分期也就是所谓的TNM分期,要通过术后的常规病理去判断。如果你的就是一个单纯的EA7,虽然它已经孵化成了小鸡,但是这个鸡也比较呆滞,孵化出来之后它就站在那儿也不到处去啊,那这种预后是不错的。06月12日
51
0
2
-
刘懿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肺部肿瘤外科 肺磨玻璃结节发现的越来越多,有一种病理类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微浸润肺腺癌,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词,就是微小浸润性肺腺癌。二者的差别大么?预后是不是一样的?我看到有些患者以及专业的医生,给大家讲二者是不一样的,一个轻一个重,讲的头头是道,甚至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难道只相差一个“小”字差别真的会那么大吗?大家看一下我下面发的肺腺癌的病理分类,提前给大家说一下,有些朋友不知道怎么看,实际上文字编排的并不好,不是左右看,而是上下看。大家看到肺腺癌分成三种,第一种就是腺癌,也就是浸润性肺腺癌,第二种就是微浸润肺腺癌,第三种就是腺体前驱病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前病变。那么大家讲了半天的微小浸润性肺腺癌在里面哪儿去了?实际上,微浸润肺腺癌就是微小浸润性肺腺癌,他们都是用同样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这组英文单词就是“MinimallyInvasiveAdenocarcinomaoftheLung”,常缩写为“MIA”。Minimally可以翻译成微小,简称为微也没有问题。就像中央电视台,简称为央视一样。05月01日
68
0
0
-
韩丁培副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胸外科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肺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在2020年提出了改良的肺腺癌分级系统,能够帮助医生更精准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复发风险。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这一分级系统的科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一、分级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首先看一个病理报告:报告中的“组织学分化”就是以前的肺癌分级,通常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化程度越低,危险级别越高,预后越差。而新的IASLC分级系统(gradingsystem)将肺腺癌分为3个等级(Grade1-3),等级越高,肿瘤侵袭性越强,预后越差。肺腺癌的分级系统类似于“成绩单”,通过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复发可能性。IASLC分级系统与分化程度对应关系见下图:二、Grade3(低分化)肿瘤的特征研究表明,Grade3肺腺癌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人群特征:多为年轻男性,吸烟量较大。肿瘤特征:体积较大,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犯和胸膜侵犯。影像学表现:CT显示为实性结节,PET-CT显示高代谢活性(SUV值高)。基因特征:43%的Grade3肿瘤缺乏常见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而Grade1-2肿瘤中79%存在这些突变。三、分级如何影响生存率?IASLC分级系统能有效区分患者的生存期:复发风险:Grade3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级别患者,且复发风险是Grade1的7.93倍。肿瘤微环境:Grade3肿瘤中,促进癌症进展的免疫细胞(如CD204+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PDPN+CAFs)数量显著增多,进一步恶化预后。四、如何利用分级系统指导治疗?对于早期肺腺癌(如I期),即使手术切除,仍有部分患者会复发。通过以下高危因素可识别“高风险人群”:临床特征:肿瘤大小、胸膜侵犯、淋巴结转移。综合评分:若肿瘤同时具备3-4项高危特征(如Grade3+淋巴侵犯+高代谢等),5年复发率高达30%,而无高危特征者仅为4%。五、给患者的关键信息分级系统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对Grade3患者加强术后监测或辅助治疗。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可提前干预,改善预后。戒烟仍是降低肺癌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对长期吸烟者。总结IASLC肺腺癌分级系统通过整合病理、影像、基因和临床数据,为患者预后提供了“多维地图”。未来,随着更多研究开展,这一系统有望进一步优化,帮助更多患者改善预后。04月15日
296
0
3
-
02月25日
105
0
4
-
叶建明主任医师 杭州市肿瘤医院 胸外科 前言:肺结节与肺癌网上可查可看的科普太多了,但仍有许多人看得云里雾里,一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二是不同医生说法有出入。我们该怎样把某个问题讲明白?今天以一个病例入手,尝试把微浸润性腺癌的相关问题尽量讲清楚。如果看肺微浸润性科普文章,只看这一篇就够了,那么这样的文章价值更高,花较多的时间码字也更有意义。(一)病例举例1、病史信息:患者女性,34岁,幼儿园老师。主 诉:检查发现肺部阴影5月。现病史:患者5月前于某省级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部结节,平时无明显症状,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头晕头痛骨痛等不适,未予治疗。2024-11-03我院复查胸部(含纵隔)CT平扫+高分辨靶扫描:胸廓对称,气管纵隔居中。两肺纹理清晰,走向自然,左肺上叶(SN202,IM54)、右肺中叶(SN202,IM176)见多发实性小结节影,长径约5mm,界清。余肺野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阴影,所见各支气管腔通畅,肺门及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胸腔内未见游离积液。现患者未见明显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拟“肺部阴影”收入我科。 患者起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胃纳可,睡眠安,二便正常,体重近期无明显变化。2、影像展示与分析:非薄层平扫上病灶位于左上叶,仅约4-5毫米,磨玻璃密度,轮廓与边界清,实性成分不明显,但并不太淡。薄层上病灶出现,点状,边缘不光滑。轮廓清,有微小血管走向病灶,表面并不光滑。灶内密度也不均匀,微小血管走向病灶。病灶内局部似有小空泡或局灶细支气管扩张,有血管贴边进入,整体轮廓与边界较清。边缘区小血管似乎有拐了个弯,是不是病灶的影响导致的?3、临床考虑:结友来我门诊时,我的考虑是:(1)病灶随访持续存在,磨玻璃偏实密度,有微小血管征以及局灶细支气管扩张,灶内密度欠均匀,整体轮廓与边界均清,要考虑是肿瘤范畴的;(2)从大小来看虽然才4-5毫米许,但密度不纯,微血管进入,密度不低,要考虑微浸润性腺癌或原位癌可能性大,尤其是微浸润性腺癌,即使切出来是浸润性腺癌也不意外;(3)是否手术的考虑不只看大小,更要看密度,也要结合位置是否能楔形切除。所以我的意见倾向于单孔胸腔镜下局部楔形切除,如果暂时不开,则也可4-6个月复查。4、最后结果:结友开始的意见是说幼儿园寒假时间短,而且工作无法叫人替代,想等到2025年放暑假时再手术。那我倒觉得如果下定决心开的话,就不必等到暑假,不如早点切了放心。后经过沟通商量,决定在幼儿园放寒假的当天入院,下午与次日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入院第三天手术,第四天拔胸管,第五天拍下胸片下午出院或第六天出院,正好趁过年休息与恢复几天,到了过正月十五学校开学,基本应该影响也不大了。入院与手术以及后来的出院时间点均按规划如期进行,全过程顺利,尽在掌控。手术进胸后看到术前定位钩针的尾线以及其穿过胸壁时的样子。钩针旁边的病灶,切面灰白,质较硬,没有包膜。被切除的组织与我的大拇指相仿。常规病理出来报:微浸润性腺癌,最大径0.5厘米。(二)微浸润性腺癌是如何定义的?何为微浸润性腺癌?1、病理分类归属:根据2021年WHO新的病理分类:在2021年之前肺腺癌分为: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以及浸润性腺癌,其中浸润性腺癌再有不同的亚型,主要是贴壁型、腺泡型、乳头型、实体型以及复杂腺体等五种。但在2021年之后,将不典型增生以及原位癌归于腺体前驱病变,所以肺腺癌从微浸润性腺癌起步,也就是说微浸润性腺癌是病理定义中最早期的肺癌,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不算肺腺癌了。2、微浸润性腺癌的概念:定义为不大于3厘米,以附壁生长为主,浸润癌形态应该是附壁以外的形态,浸润间质最大径不大于5毫米,而且要除外脉管侵犯、胸膜侵犯以及气道播散。许多人搞不清楚微浸润性腺癌概念的关键。我们从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微浸润性腺癌必定不能大于3厘米,只要超过3厘米,就算全是贴壁亚型也要诊断浸润性腺癌;(2)只要诊断为微浸润性腺癌就是贴壁成分为主,不必另标明亚型。所以患者不需要咨询自己的微浸润性腺癌是什么病理亚型;(3)诊断微浸润性腺癌,如果没有大于3厘米,必含贴壁以外的其他成分,但浸润间质不能超过5毫米,超过就得诊断为浸润性腺癌;(4)只要有脉管侵犯、胸膜侵犯以及气道播散就诊断为浸润性腺癌,不论病灶大小。之前仍有非常有名的教授也会认为肿瘤大小才4毫米,怎么能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而认为应该是微浸润,其实这是理解有误。(三)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表现有何特点我在多年以前受邀在《放射沙龙》大师讲堂上讲网络课,当时总结过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特征,现在看来大致仍是准确的,供大家参考:现在又过去了好几年,结合近年来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证实相结合,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我的感觉可以再总结如下:1、纯磨玻璃的话,密度整体显得略高,但又不有到实性;2、比较纯而淡的磨玻璃密度的话,要有其他恶性影像特征之一加持:边缘有细毛刺征;有血管进入穿行并稍有异常增粗或血管弯征;邻近胸膜时伴轻微胸膜牵拉;分叶征等;3、混合磨玻璃密度的话,实性占比少,边缘细毛刺或小棘突征;4、实性结节也有报微浸润性腺癌的,但很少见,如果之前随访一直是纯磨玻璃结节的,近来才突然变成实性,切下来也会报微浸润性腺癌,实性成分大概会是纤维组织增生或慢性炎的关系。(四)微浸润性腺癌的分期这很简单,我们看TNM分期是如何表述的就可以:可见,只要是微浸润性腺癌,就是T1aN0M0,也就是1A1期。即使是肿瘤在影像上测量在2-3厘米之间,也不影响分期,仍是1A1期的。(五)微浸润性腺癌的手术方式指南缺乏细化,所以目前的表述仍如下面所示:解剖性肺叶切除仍是标准术式。所以病理是微浸润性腺癌(MIA)的话,切肺叶、切肺段或楔形切除可能都是对的,都不违反指南精神。但随访JCOG系列研究的结果发表,亚肺叶切除显然是更为合适的术式。再结合MIA定义中说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100%,许多文献报告10年或20年生存率也是100%,那么我的理解是:既然局部完整切除就达到治愈,干嘛要切肺段或肺叶呢?所以我一直认为,只要是MIA,能楔形切除的位置,楔形切除就够了,无法楔形切除的位置,也争取段切,若是连段切也做不到,影像上又考虑MIA,那就再等等,反正要切肺叶,当其有所进展并出现实性成分,或考虑浸润性了再切又有什么关系?此研究中,长达10年的随访,317名MIA患者没有一例出现复发!(六)手术时机的把握我们采取手术的目的是阻止疾病进展,阻断疾病对机体的危害,特别是不能影响寿命。曾经一度,我以为:1、原位癌开刀的话太早,浸润性腺癌的话太迟,微浸润性腺癌是最佳的手术时机;2、原位癌楔切,微浸润性腺癌段切,浸润性腺癌切肺叶。因为刚好将病理的风险与手术时机以及手术切除的范围能对应起来。但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以及大家对肺结节认识的加深,我对此前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而是觉得应该着眼于干预的时机与切除的范围对预后有没有不同来考虑问题。如果MIA时切除与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时切除效果一样,对于这类贴壁为主型的、相对惰性的肿瘤类型,有的甚至长达10几年也不进展的,又何必一诊断为早期肺癌就马上手术呢?何况在目前多发结节、多原发早期肺癌很常见的情况下,过早的干预或许并不能带来预后的改善,反而机体过早遭受创伤,带来一些不适。所以对于术前影像诊断考虑MIA的结节,我的想法是这样:1、磨玻璃结节考虑MIA一定要有过随访,就算1周、2周也是好的;2、位置在外周能简单楔形切除的可以相对积极点,切了也就切了;3、位置在无法楔形切除而能段切的情况下,相对要保守点,随访到病灶有所进展再切就可以;4、位置在只能切肺叶才行的话,可以随访到考虑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时再切就可以(因为实性成分不足25%时的混合密度结节即使是浸润性腺癌也几乎不会有转移);5、多发结节相对于孤立性病灶要保守点,因为切除主病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主病灶即使已经考虑MIA也仍风险说不上大到定要马上手术切除。(七)术后相关事宜1、基因检测与否:在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指南中说,含腺癌成分的非小细胞肺癌,应常规进行EGFR、ALK、ROS1、BRAFV600、RET、MET14外显子突变、NTRK重排等分子生物学检测。1B-3期的手术病理标本需常规进行EGFR突变检测。当然MIA不在术后常规进行EGFR突变检测之列,但按字面意思理解,当然在“含腺癌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之列。我们再来看2022年版卫健委指南的说法:这里的说法是:对于2-3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阳性的非鳞癌以及小标本鳞癌患者进行EGFR检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肿瘤组织的EGFR、ALK、ROS1、RET、CMET14等基因检测。如果结合两个指南来看,整体意思应该理解为“晚期小标本含腺癌成分的都要多基因检测,手术标本的1B-3期的要EGFR检测”,这样比较合理。因为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术后辅助治疗,而晚期的没有手术,经活检明确的,当然要有更全面的基因检测结果以指导后续治疗。早中期能手术的患者需要术后辅助治疗的群体当然也明确EGFR突变状态从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MIA术后不需要基因检测,因为不必术后辅助治疗。2、术后辅助治疗与否:就如前面所术,MIA分期是T1aN0M0,是1A1期的,按2022年版卫健委肺癌诊疗指南的推荐:完全切除的1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术后辅助化疗、放射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所以MIA当然不需要任何辅助治疗的!3、术后随访事宜:我们来看指南的随访说法:按卫健委指南,只是笼统的说早中期肺癌外科手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年至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5年后每年复查1次。MIA是早期肺癌,所以许多医院与医生都在让患者每3个月复查。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是符合指南精神的!但前面所说指南中自己说MIA术后五年生存率100%,文献报导10年也没有一例复发,那每3个月复查还有必要吗?显然是多余与不必要的!我个人认为,MIA术后只需与正常人一样每年体检复查。但我不敢让患者真的就每年复查,因为指南说3-6个月要复查,所以一般建议半年复查胸部CT平扫,一年常规体检。或者口头上与患者说半年到一年复查,但出院记录上写半年复查。无奈!感悟:今天我们从一个具体病例入手,将与微浸润性腺癌相关的从概念到影响、从手术时机到手术方式、从术后基因检测到辅助治疗与否,再到随访建议都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家对微浸润性腺癌的整体全貌有更多了解。如果仍有不明显的地方,或觉得还不明确之处,欢迎在文末留言共同探讨。目的就是将这一疾病讲清楚,减少患者的焦虑与不安、减少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把握更好的干预时机与方式。02月13日
812
0
3
-
张临友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肺腺癌进行分类以来,肺腺癌被细分为五种主要的亚型,每种亚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殖性和黏附性,而且与患者的肿瘤转移和复发风险密切相关。1.贴壁型(LepidicPattern)贴壁型腺癌沿肺泡壁生长,不侵犯周围组织,因此被认为是非浸润性的。这种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因为它不破坏肺泡结构,保持了肺泡的完整性。2.腺泡型(AcinarPattern)腺泡型腺癌由圆形或卵圆形的腺样结构构成,这些结构类似于正常的肺泡结构,但被肿瘤细胞所替代。腺泡型腺癌被认为是浸润性的,因为它侵犯了肺泡壁并形成了自己的结构。3.乳头型(PapillaryPattern)乳头型腺癌以乳头状结构为特征,这些结构由纤维血管轴心和覆盖的上皮细胞组成。乳头型腺癌也是浸润性的,因为它突破了肺泡壁,形成了新的结构。4.微乳头型(MicropapillaryPattern)微乳头型腺癌由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瘤细胞簇构成,这些细胞簇通常脱落于肺泡腔内。微乳头型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因为它不仅侵犯肺泡壁,还可能脱落进入肺泡腔,增加了转移的风险。5.实性型(SolidPattern)实性型腺癌缺乏明确的腺泡或乳头结构,由密集的肿瘤细胞组成。这种亚型通常预后较差,因为它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增殖性,且可能与更高的复发风险相关。肺腺癌的主要亚型特征:HE中倍放大A:前驱性贴壁,肿瘤沿肺泡壁生长,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小,呈单层生长;B:后生性贴壁,肿瘤细胞沿肺泡壁向外蔓延呈单层生长,肿瘤细胞异型性接近周围浸润成分,较一般贴壁型腺癌异型性大;C:腺泡型,肿瘤细胞呈腺泡或腺管样生长;D:乳头型,肿瘤细胞沿纤维血管轴心呈乳头样生长;E:微乳头型,肿瘤细胞形成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花环状微乳头结构,肿瘤细胞可脱落于肺泡腔也可与周围间质组织相连;F:肿瘤细胞呈片状实性生长,未出现腺泡、乳头等形态结构。除了贴壁型腺癌外,其余四种亚型由于其侵袭性生长模式,均被定义为浸润型腺癌成分。这意味着它们已经突破了肺泡壁,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转移风险。在临床治疗中,这些亚型的识别对于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决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实性和微乳头型腺癌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而贴壁型腺癌可能允许更保守的治疗方法,因为它的侵袭性较低。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GcXHRlNtA89S3Ee8XZU3Q02月11日
150
0
0
-
肖海平副主任医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胸外科 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2015年WHO的分类,肺腺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亚型:1.贴壁型(Lepidic)• 特征: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不侵犯周围组织,保持肺泡结构完整。• 临床意义:预后最好,通常为非浸润性病变,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低。2.腺泡型(Acinar)• 特征:肿瘤细胞围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腺泡结构,类似正常肺泡结构但被肿瘤细胞替代。• 临床意义:属于浸润性腺癌,预后中等。其侵袭性较贴壁型强,但较乳头型和微乳头型弱。3.乳头型(Papillary)• 特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构成乳头状结构。• 临床意义:预后中等,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乳头型腺癌容易突破肺泡壁,形成新的结构。4.微乳头型(Micropapillary)• 特征: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细胞簇,可漂浮于肺泡腔内或与肺泡壁相连。• 临床意义: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风险。微乳头型腺癌即使在早期也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5.实性型(Solid)• 特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缺乏腺腔或乳头结构,部分细胞内可能含有黏液。• 临床意义:预后最差,侵袭性强,复发风险高。实性型腺癌通常表现出较高的侵袭性和快速的肿瘤生长。不同亚型的肺腺癌预后差异显著。贴壁型预后最好,而微乳头型和实性型预后较差。了解亚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复发风险。对于高侵袭性亚型(如微乳头型和实性型),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如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或更早地使用辅助治疗。总之,肺腺癌的亚型分类对临床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识别亚型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02月06日
157
0
0
-
刘小兵主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胸外科 1.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是一种癌前病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发展为正式的癌症。严格来说,它并不是癌,而是肺泡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局限性增生。AAH的病灶直径通常较小,无明显症状,通常在CT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小的、低风险的纯磨玻璃病灶,医生通常建议定期观察,而不是立即进行手术。2.原位腺癌(AIS)原位腺癌(AIS)是指肿瘤处于“蛰伏”状态,未突破基底膜,也没有侵犯周围组织。CT影像通常显示为边界清楚的纯磨玻璃密度影。AIS病灶呈局限性,发展缓慢,有些病例甚至多年无变化。完全切除AIS病灶后,患者的生存率极高,几乎可达100%,且无需担心复发或转移问题,只需定期随访。对于直径较小、风险较低的AIS,可以先不急于手术切除,而是定期观察,以减少过度治疗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一般认为,当结节直径大于8mm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小于8mm时则继续复查。3.微浸润腺癌(MIA)尽管名字中有“浸润”二字,但微浸润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的性质和危险程度完全不同。MIA是由AIS发展而来,CT表现为无明确实性成分或有部分实性成分但实性成分较小。此时,肿瘤已突破基底膜,开始侵犯周围组织(如间质或血管),但破坏性较小,恶性程度和对身体的影响还不大,不会发生远处转移,因此称为微浸润。然而,微浸润也表明肿瘤具有了一定的恶变能力,因此在发现后应尽快手术干预,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及发生远处转移。MIA的危险程度相对较低,手术切除后通常不需要放化疗,只要切除彻底,治愈率很高,预后也较好。4.浸润性腺癌(IAC)最后是浸润性腺癌,这是由MIA发展而来的,恶性程度显著增强。CT影像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晰、边缘不光整、有分叶和毛刺。然而,有些浸润性腺癌的CT表现较为多样,实性成分含量不等,仅凭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准确分期。浸润性腺癌意味着肿瘤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并破坏周围组织,就像树根扎入泥土获取生长能力一样,夺取正常组织的血管营养。由于浸润性腺癌生长迅速,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尤其是骨、脑、肝和肾等部位,因此一旦发现浸润性腺癌,必须尽快切除,以防止远处转移。如果出现转移或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可能还需要结合术后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01月26日
759
0
2
-
张临友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在当今社会,癌症已然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健康“头号杀手”,其中肺癌更是占据着极高的发病比例。据权威数据显示,每年新增肺癌患者数量数以百万计,而腺癌作为肺癌中最为常见的亚型,又细分出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这二者虽仅有一字之差,实则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深刻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路径与预后效果。对于不幸罹患此类病症的患者及其家属而言,精准把握二者的区别,恰似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能指引他们做出最为恰当的抉择,为生命续航。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从定义看差异微浸润腺癌,本质上属于腺癌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宛如一位初来乍到、尚未大展拳脚的“新手”。在医学专业领域,它被精准定义为癌细胞刚刚开始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迈出微小“步伐”的阶段,其浸润范围极其有限,通常在显微镜下测量,浸润深度不超过5mm。这一阶段的癌细胞,就像是在自己的“地盘”边缘小心翼翼试探的行者,尚未具备大规模“开疆拓土”的能力,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侵犯程度较轻,也极少有机会通过淋巴道、血道等途径“逃窜”至身体其他部位“安营扎寨”。反观浸润性腺癌,已然是腺癌发展进程中的进阶版,如同一位经验老到、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它意味着腺癌细胞已然彻底突破基底膜的束缚,长驱直入地向周围组织深部浸润,肆意扩散。此时的癌细胞,犹如脱缰的野马,不仅在原发部位疯狂生长,还凭借着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这两条“高速公路”,向远处的淋巴结、器官等部位进发,开启转移之旅,给身体的各个角落都埋下“定时炸弹”,对机体健康造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威胁。症状表现有别微浸润腺癌症状:由于微浸润腺癌尚处于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同一位“潜伏者”,常常隐匿得很深,使得患者身上呈现出的症状往往较为轻微,甚至部分患者毫无察觉,只是在日常体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间发现肺部那隐匿的结节阴影,宛如一个悄无声息的“不速之客”。然而,当它偶尔“崭露头角”时,也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咳嗽,便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初期多表现为轻微且间断性的干咳,好似喉咙偶尔的轻声“抗议”;有时也会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如同呼吸道在轻声叹息。低热现象也时有发生,体温通常在38℃以下,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局部坏死,引发机体免疫系统的轻微“应激反应”,如同身体内部悄然燃起的一小簇“烽火”。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部隐痛,犹如胸膛深处偶尔传来的一丝闷痛,痛感并不剧烈,却足以引起警觉;又或是在活动后稍感气短,仿佛肺部的呼吸功能被轻轻“束缚”,但这些症状极易与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混淆,稍不留意,便可能被忽视。浸润性腺癌症状:浸润性腺癌则全然不同,随着癌细胞如同“洪水猛兽”般在体内肆虐,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与侵犯日益加剧,所引发的症状愈发显著且多样。咳嗽变得频繁而剧烈,从起初的干咳逐渐转为带有血丝的咳痰,那丝丝血迹仿若癌症发出的“危险信号”,预示着肿瘤内部血管破裂,病情已然升级。胸痛犹如尖锐的刺痛或沉闷的钝痛,在呼吸、咳嗽时痛感如汹涌的浪潮般袭来,让患者苦不堪言,这是因为肿瘤不断侵蚀胸膜、胸壁,触动了身体的“疼痛神经警报”。当肿瘤累及气管、支气管,导致气道狭窄时,患者会明显感到呼吸困难,每一次呼吸都似在与病魔艰难“拔河”,上气不接下气;若癌细胞进一步向肺部深处蔓延,还可能引发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使得发热症状反复出现,体温居高不下,身体如同陷入了一场“高烧持久战”。不仅如此,倘若癌症发生远处转移,如同“星火燎原”,波及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引发一系列更为复杂棘手的症状。转移至骨骼,会让患者周身骨骼疼痛难忍,日常活动都变得异常艰难,仿佛每一寸骨头都在被病魔啃噬;转移至肝脏,可能导致右上腹隐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身体的代谢“工厂”陷入混乱;若是侵犯脑部,头痛、头晕、呕吐、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纷至沓来,患者的精神与身体防线同时遭受重创,生命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侵袭与转移特性不同微浸润腺癌的低侵袭性:微浸润腺癌凭借其早期阶段的特性,展现出相对较弱的侵袭能力。癌细胞如懵懂初醒、力量尚微的“开拓者”,仅仅在局部区域进行着极为有限的试探,对周边组织的侵犯范围极小,恰似微风拂过湖面,仅泛起丝丝涟漪。这使得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难以突破重重防线,进入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这两大身体内的“交通要道”,进而向远处转移“开枝散叶”。也正因如此,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的微浸润腺癌,往往能够通过手术切除这一“精准打击”手段,将癌细胞连根拔起,治愈率颇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好保障,如同驱散阴霾,重迎生活的曙光。浸润性腺癌的高转移性:浸润性腺癌则截然相反,其癌细胞已然成长为极具侵略性的“劲旅”,具备强大的转移能力。它们不再满足于局部的“统治”,而是凭借着伪装与侵袭技能,沿着淋巴管道、血管等“高速公路”,向身体的各个“战略要地”进发,如淋巴结、肝脏、骨骼、脑部等,犹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异地“安营扎寨”,建立起新的“据点”。一旦发生远处转移,病情便会急转直下,治疗难度呈指数级攀升,预后状况也随之恶化,仿佛患者被笼罩在一层厚重的阴霾之下,抗癌之路愈发艰难崎岖,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未知。诊断方法区分微浸润腺癌的诊断要点:微浸润腺癌的诊断犹如在微观世界里“大海捞针”,极具挑战性。影像学检查堪称先锋部队,胸部CT常常能捕捉到肺部那若隐若现的小结节,多呈现为磨玻璃样结节,或是混合密度结节,其中实性成分如隐匿的“暗斑”,通常不超过5mm,恰似病魔悄然留下的“足迹”。然而,仅凭影像学检查还无法盖棺定论,病理活检才是“一锤定音”的关键环节。医生需通过穿刺或手术,小心翼翼地获取肺部病变组织,如同在微观战场上“擒贼擒王”,在显微镜下仔细甄别癌细胞的浸润程度、生长方式等特征,判断是否符合微浸润腺癌那严苛的标准:肿瘤最大径≤3cm,浸润成分最大径≤5mm,且无淋巴管、血管侵犯,无胸膜受累,无肿瘤性坏死等。这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诊断的精准性,差之毫厘,便可能谬以千里。浸润性腺癌的诊断路径:浸润性腺癌的诊断则是一场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攻坚战”。影像学检查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侦察作用,胸部CT不仅能发现肺部较大且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其边缘或许还伴有毛刺、分叶,内部实性成分占比较大,犹如癌症亮出的“狰狞面目”;还能查看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灶等迹象,为病情评估提供关键线索。支气管镜检查如同派出的“特种兵”,深入气道内部,近距离观察肿瘤位置、形态,甚至可获取部分组织样本,直击病魔“要害”。当然,病理检查依然是诊断的核心依据,手术切除后的大体标本,病理医生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剖析,从肿瘤的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反映癌细胞的“恶性潜能”)、组织学亚型(如腺泡型、乳头状型、实体型等,各有其独特的微观“脸谱”),到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部位等,都要逐一排查,精准确定病理分期,如同绘制一幅详尽的“癌症地图”,为后续制定精准打击的治疗方案提供坚实支撑。治疗策略大不同微浸润腺癌的治疗选择:鉴于微浸润腺癌相对“温和”的特性,手术切除无疑是这场抗癌之战的“主力军”。对于那些肺部小结节经精准诊断确认为微浸润腺癌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结节所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自身心肺功能等因素,量身定制手术方案。诸如肺楔形切除术,就如同从肺部这块“大蛋糕”上精准切下包含病灶的“一小块”,创伤小、恢复快;或是采用肺段切除术,精细地移除病变肺段,在保证根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为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保驾护航。令人欣慰的是,多数患者术后无需历经漫长而艰辛的放化疗“洗礼”,只需定期随访,密切监控身体各项指标,如同为健康站岗放哨,便能以较好的状态回归正常生活,重拾生活的美好。浸润性腺癌的多元治疗:浸润性腺癌的治疗则宛如一场艰难的“多面作战”,需要集结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武器”协同发力。手术作为初始打击力量,力求切除肿瘤主体及其周边受累组织,清扫可能存在转移隐患的淋巴结,如肺癌根治术,彻底斩断癌细胞在肺部的“根基”。术后,为了剿灭那些可能残留或已“逃窜”的癌细胞,化疗往往接踵而至,通过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在全身范围内“地毯式搜索”,消灭隐匿的癌细胞,但化疗药物如同“双刃剑”,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给身体正常细胞带来一定损伤,引发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放疗则像是精准的“导弹打击”,利用高能射线聚焦肿瘤部位,局部摧毁癌细胞,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而靶向治疗宛如“精准制导武器”,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靶点,如EGFR、ALK等,定向投放药物,精准打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误伤”,为晚期或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曙光。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手段,为患者量身打造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在与浸润性腺癌的持久战中,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与最佳生活质量。预后情况对比微浸润腺癌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如同经历一场暴风雨后重见天晴,预后通常较为良好。由于癌细胞在早期被“连根拔起”,尚未有机会在体内大范围“兴风作浪”,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患者往往能以较好的身体状态回归正常生活轨迹,继续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只要定期随访,密切关注身体细微变化,便能稳稳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健康成果,享受岁月静好。浸润性腺癌的预后状况则因病情分期、治疗效果等因素而差异较大。早期浸润性腺癌患者若能抓住手术时机,术后辅以规范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仍有较大机会实现临床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50%-90%。但一旦病情进展至中晚期,癌细胞如同“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体内扩散转移,预后便急转直下,患者可能面临肿瘤复发、身体多器官功能受损等困境,5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部分晚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都不足20%。这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期与病魔抗争,在治疗过程中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家属也需投入大量精力给予支持,共同在抗癌的荆棘路上艰难前行。总结与建议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虽同属腺癌范畴,却在定义、症状、侵袭转移特性、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了解这些区别,恰似握住了抗癌路上的关键“密码”,能助力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病魔时不再迷茫无措,精准决策,抢占生机。在此,郑重呼吁大家务必重视肺癌的早筛早诊。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等筛查项目,如同给健康上了一道“保险锁”,能够及时察觉病魔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异常,切勿惊慌失措,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借助专业医生的丰富经验与先进医疗技术,开启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之旅。对于已然患病的朋友,请坚信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抗癌之路并非孤立无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如同在黑暗中点亮希望之光,能为身体注入强大的内在力量;谨遵医嘱,按时治疗,如同沿着既定航线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康复彼岸;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为身体营造良好的内环境,让康复之路更加顺遂。抗癌之路或许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奋勇前行,定能穿越阴霾,重拾健康与美好的生活。愿每一位患者都能战胜病魔,拥抱新生!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template/article/1735883902/index.html01月04日
139
0
1
-
张临友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一、浸润性肺腺癌概述浸润性肺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其特征为癌细胞侵透基底膜,向基底膜深层浸润。肺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大多数腺癌位于肺的周围,呈球形肿块,靠近胸膜,可单发、多发或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肺腺癌按照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类。高分化腺癌主要表现为癌细胞沿着肺泡壁、肺泡管壁,有时也沿细支气管壁生长,肺泡间隔大多未被破坏,因此依然保留肺泡轮廓;中分化肺腺癌根据腺管、乳头或黏液分泌等形态特征在癌组织中所占比例,又可分为腺泡型、乳头状和实体黏液细胞型等亚型;低分化肺腺癌通常无腺样结构,呈实心条索状,分泌现象少见,细胞异型性明显。浸润性肺腺癌主要包括贴壁式、腺泡状(腺型)、乳头状、微乳头状和实体伴黏液分泌型。依据最新的肺腺癌分类标准,浸润性肺腺癌又可以分为贴壁为主型、腺泡为主型、乳头为主型、微乳头为主型、实性为主型伴黏液产生等五大类。浸润性肺腺癌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肿瘤分期和癌细胞恶性程度有关。如果诊断时浸润性肺腺癌属于早期,病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配合辅助化疗等治疗,生存期可以得到延长,这种情况通常不是特别严重;如果诊断时浸润性肺腺癌已经处于晚期阶段,或者为早期浸润性肺腺癌手术后复发转移,由于失去手术机会,生存期也会缩短,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遵医嘱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癌细胞的恶性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如高分化的浸润性肺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低,相对出现扩散和转移的几率较低,在给予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后,复发率也较低,相比于低分化浸润性肺腺癌不是很严重。而低分化浸润性肺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出现扩散和转移的情况,导致肝脏、肺脏、脑组织等功能异常,病情比较严重。在诊断为浸润性肺腺癌后,还需要通过CT、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期。同时在病理检查中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分化程度,从而判断肺腺癌是否容易发生转移以及是否严重的情况。二、不同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分析(一)90%腺泡型浸润性肺腺癌90%腺泡型浸润性肺腺癌的严重程度较高。此类型的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容易发生转移。一般来说,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生长迅速的肿瘤细胞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周围组织造成更大的破坏,同时也增加了转移的风险。严重程度需结合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情况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综合判断。例如,如果患者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肿瘤较小且未发生转移,同时患者身体状况良好,那么病情相对较轻。然而,如果患者已经处于晚期,肿瘤较大且出现了多处转移,再加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较差,那么病情就会非常严重。(二)1b期浸润性肺腺癌1b期属于早期肺癌,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在这个阶段,肺癌组织最大径为3-4cm,没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通过传统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切除全部肿瘤组织。即使不具备手术指征,患者还可以配合医生采取根治性放疗以及射频消融手术等治疗方式。若患者确诊为1b期浸润性肺腺癌,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遵照专科医师意见规范化诊疗,定期随访,避免病情继续恶化,延误诊疗。(三)贴壁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贴壁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一般属于Ⅲ期或Ⅳ期,预后较差。此类型肺癌主要侵犯肺壁和胸膜,通常具有较为侵袭性和高度恶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后。分期是预测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Ⅲ期或Ⅳ期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肿瘤大小也是一个因素,肿瘤越大,预后可能越差。贴壁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容易转移至纵隔淋巴结,淋巴结转移会极大地影响预后。此外,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一些与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有关的分子标志物,如EGFR、ALK、ROS1等,可以预测贴壁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的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四)浸润性肺腺癌的不同分型附壁型生存时间长,实体型或微乳头型生存时间短。附壁型浸润性肺腺癌通常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相对不高,而实体型或微乳头型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发生转移,因此生存时间较短。贴壁型I期的浸润性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也在90%以上。这表明在早期阶段,贴壁型浸润性肺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有较高的生存几率。微乳头型和实体型预后最差,腺泡型和乳头型预后次之,贴壁型预后较好。微乳头型和实体型的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导致患者的预后不佳。腺泡型和乳头型的严重程度介于微乳头型和实体型与贴壁型之间。而贴壁型由于其生长方式相对较为温和,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所以预后较好。三、结论浸润性肺腺癌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其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分期、癌细胞恶性程度、病理类型等多个方面。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于浸润性肺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其严重程度各有差异。90%腺泡型浸润性肺腺癌的严重程度较高,因其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容易发生转移,需结合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情况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综合判断。1b期浸润性肺腺癌属于早期肺癌,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可通过手术、放疗或射频消融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贴壁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一般属于Ⅲ期或Ⅳ期,预后较差,易侵犯肺壁和胸膜,具有较为侵袭性和高度恶性,受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后。此外,浸润性肺腺癌的不同分型也影响着严重程度。附壁型生存时间长,实体型或微乳头型生存时间短;贴壁型I期的浸润性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也在90%以上,表明早期贴壁型预后相对较好;微乳头型和实体型预后最差,腺泡型和乳头型预后次之,贴壁型预后较好。总之,浸润性肺腺癌的严重程度复杂多样,患者在确诊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fpHAk_TR7buBK1O-uwz3Q01月02日
1543
0
0
肺腺癌相关科普号

张鹏医生的科普号
张鹏 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胸外科
1858粉丝24.3万阅读

覃杰医生的科普号
覃杰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放射科
481粉丝80.6万阅读

黄进丰医生的科普号
黄进丰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
9438粉丝66.4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