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早餐吃对血糖稳一半,控糖早餐这么吃更安全(内附早餐食谱)
转自 控糖指南 2025年03月12日05:58 您可能会经常听说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在糖尿病管理的漫长征程中,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启动新一天所需的能量,更是稳定血糖水平的关键一环。而我国的传统早餐主要是高碳水化合物和低纤维食物,如包子、馒头、饼、各种粉、粥、麦片等等,这些早餐并不利于糖尿病管理。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早餐的选择和搭配尤为讲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血糖的飙升。那么,糖尿病人的早餐究竟应该怎么吃呢?本文将从营养需求、食物选择、餐次分配等多个角度为您进行深度分析。一、控糖健康早餐的营养需求适合您的早餐取决于您的个人膳食计划、食物偏好、健康目标和预算等,以下是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制定健康早餐的一些提示: 注意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和数量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也对血糖的影响最大。早餐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取决于您的个人饮食计划、糖尿病药物等。许多传统早餐食品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因此记录您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很重要。谷物、牛奶和水果都含有碳水化合物,而且加在一起会因为叠加效应对血糖影响更大。因此尿病人要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这些食物能够缓慢释放能量,避免血糖急剧升高。并且在进食前和进食后两小时内监测血糖将有助于您收集数据,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选择最佳的早餐食品。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也是身体细胞的基本构成成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增强饱腹感,稳定血糖水平。同时,蛋白质还能抑制饥饿激素,让您更长时间感到饱腹,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减缓胃排空速度,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有助于稳定血糖。同时,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良好的纤维来源为每份含有2.5~4.9克纤维,极好的纤维来源为每份食物含有5克或更高的纤维。适量健康脂肪适量的脂肪能够提供必需脂肪酸,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脂肪还可以让您更长时间地感到饱腹。但糖尿病人应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等,避免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它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二、糖尿病人的早餐食物选择基于上述营养需求,糖尿病人的早餐可以选择以下食物:全麦面包或燕麦片:这些食物富含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同时,它们还能提供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鸡蛋、豆腐或豆制品:鸡蛋、豆腐或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和稳定血糖。此外,它们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新鲜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要注意选择非淀粉类蔬菜,土豆、山药、芋头等淀粉类蔬菜要作为碳水化合物类主食来食用。坚果和种子:坚果和种子富含健康的脂肪和蛋白质,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糖尿病人应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扩展阅读:糖尿病人吃好早餐的重要性三、糖尿病人的早餐餐次分配除了食物选择外,糖尿病人还需要注意早餐的餐次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主食:主食是早餐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选择全麦面包、燕麦片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建议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之间。蛋白质:蛋白质是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选择鸡蛋、豆腐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建议摄入量控制在1~2个鸡蛋或50~100克豆腐之间。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建议摄入量控制在100~200克之间。坚果和种子:坚果和种子富含健康的脂肪和蛋白质,但摄入量应控制在10克左右。加餐: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你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100克左右的低升糖指数水果作为加餐,比如:草莓、蓝莓、苹果、李子、桃、梨、樱桃等。四、糖尿病人早餐的注意事项在享受早餐的同时,糖尿病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高糖食物:如果汁、甜饮料等,这些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控制摄入量:早餐摄入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以免引起血糖波动或营养不良。注意食物搭配: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营养均衡。监测血糖:监测早餐前后的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方案。扩展阅读:糖尿病人应避免的5种错误早餐习惯五、国家卫健委推荐的糖尿病人早餐食谱以下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中全国各地的春季典型早餐食谱,各位糖友可以作为参考,需要完整版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资料的糖友可扫此文底部二维码加微信好友获取。内容来源于《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六、结语早餐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更是稳定血糖水平的关键一环。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合理分配餐次以及注意相关事项,糖尿病人可以轻松享受美味又健康的早餐。此外,糖尿病人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总之,糖尿病人的早餐应该以低升糖指数、高蛋白质、丰富膳食纤维和适量脂肪为原则,注重食物搭配和摄入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早餐既美味又健康,为糖尿病人的一天注入活力与希望。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13日100
1
3
-
指血、静脉血糖、糖化和动态血糖,谁更胜一筹?
原创微讲糖微讲糖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医生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等。糖友应选哪一种更好呢?我们来看一看各种血糖监测的优势和局限性。0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指血监测血糖,准确、简单、方便、经济实用。糖友在家用的最多的测血糖方法就是血糖仪测指尖血糖,这种方法快捷、方便、简单、经济实用,也比较准确,能够反映糖友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为糖友控糖提供了依据。与临床治疗的个体化要求一样,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监测方案。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点)。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更为积极地监测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注射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血糖,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应随时加测血糖。但是血糖仪测指尖血血糖的结果容易受试纸条、操作、仪器型号、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误差。比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仪容易受到氧气的影响,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仪易受到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还有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如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血糖仪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因此,自我血糖监测只作为糖友院外自行监测血糖的方式,如需确切了解血糖情况或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需以静脉血血糖结果为准。02静脉血糖检测静脉血糖检测是糖友在医院进行的抽血检查,采取的是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糖友血糖仪测的血糖是毛细血管全血,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值相比有一些差异: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空腹时的检测数值与静脉血糖值较接近,餐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差值一般在10%左右;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空腹时检测数值较静脉血糖值低12%左右,餐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与静脉血糖较接近。静脉血糖需要到医院抽血检查,用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在怀疑自己是否有糖尿病之前,可以进行末梢血糖这种监测的方法。当发现末梢血糖的值出现了异常的时候,就要到医院做OGTT实验,抽静脉血进一步进行糖尿病的确诊。静脉血糖也用于糖尿病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检查,以便能够更准确的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以及对疾病治疗方案做出评价和调整。另外还有一些患者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在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做指血检测,也采用静脉血糖检测。03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HbA1c的标准化检测在全球不断完善,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HbA1c≥6.5%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HbA1c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化学成分,变异性小。HbA1c的检测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留取样本亦更为方便,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HbA1c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关系密切。因此,HbA1c检测较其他血糖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不过,HbA1c也有局限性,它的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04动态血糖监测CGM动态血糖监测CGM利用血糖浓度与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原理,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可提供14-15天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CGM在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监测夜间低血糖、糖尿病合并感染等患者中,都有效补充了传统血糖监测方案。还有部分患者惧怕针刺采血,频繁的扎指血检测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而监测频率不足又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无法起到较好的评估,CGM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因此,实时CGM特别适用于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风险高,尤其是反复夜间低血糖、无感知性低血糖的患者。在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实时CGM的使用可显著降低HbA1c并有助于减少低血糖风险;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时CGM亦可显著降低HbA1c。需要指出的是,CGM与指血测定的部位不同,反映的血糖数值也有差异。指血反映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CGM反映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CGM比起指血的有5-15分钟的生理性滞后,因此,CGM主要用于观察血糖波动,而不是与指血做点对点的比较。在CGM使用期间,SMBG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除用于部分CGM系统的校正外,当CGM提示低血糖,或患者怀疑发生低血糖,或患者自身症状与CGM血糖值不匹配时,应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指导临床决策。总之,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式,各有所长,所反映的血糖内涵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虽然目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比指血检测还是费用较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下降,CGM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会有更大提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状况合理选用监测方法,并将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有机联合,取长补短,全面了解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参考文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10日216
0
1
-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个升高危害更大?
原创复美国际复美国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友们日常监测中最为关注的两个指标。你知道哪一个指标升高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更容易引发并发症吗?PART0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内不摄入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的情况下所测得的血糖值,通常建议在早晨6点到8点之间检测,最佳空腹时间为8到12小时。其意义在于: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可以判断前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是否能有效控制夜间到次日清晨的血糖水平,从而为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调整提供依据。PART02 空腹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空腹血糖,也称为基础血糖,是指经过一夜禁食后,依靠肝脏输出葡萄糖所维持的血糖基础水平。它不仅直接影响餐后血糖的高度和上升幅度,还能反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空腹血糖升高通常提示胰岛功能受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整体血糖失控,增加并发症风险。即使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升高也需要积极治疗。一般来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不过,具体目标需因人而异,需综合考虑年龄、预期寿命以及并发症等因素。PART03 餐后血糖餐后血糖通常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的2小时血糖水平。它能够反映餐后血糖控制的情况,以及饮食量与降糖药物剂量是否匹配;同时,还能体现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胰岛β细胞能否有效分泌额外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升高。PART04 餐后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餐后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远高于空腹血糖。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越高,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越明显,这种变化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也已显现,说明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早在疾病早期就开始了。此外,餐后血糖升高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出现得越快,死亡风险也越高。在中国,餐后高血糖人群更为庞大,因此监测和控制餐后血糖对于实现血糖达标至关重要。控制目标:一般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但具体目标需因人而异。在糖尿病治疗中,只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达到控制目标,才能显著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7日86
0
2
-
关于糖尿病的八大谣言,看看你信了几个?
原创复美国际 2025年02月25日00:02 广东 PART01某某秘方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所有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秘方”或“神药”,大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真的有人能治愈糖尿病,那将是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因此,糖友们不要轻信这些虚假宣传,以免耽误正规治疗。PART02糖尿病一定会遗传糖尿病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绝对会遗传。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并非一定会发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50%。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如果在50岁前确诊,子女患病概率为14%;如果在50岁后确诊,子女患病概率为7.7%。因此,遗传只是增加发病风险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PART03注射胰岛素会上瘾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胰岛素是一种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用于调节血糖。当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自身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就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并不是“上瘾”,而是身体的需要。如果拒绝胰岛素治疗,血糖会持续升高,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要因为担心“上瘾”而拒绝使用。PART04血糖越低越好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越低越好。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抵消长期控糖的成果,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如果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大脑将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不应低于4.4mmol/L。老年人的血糖耐受力更差,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时,建议少量加餐,避免夜间低血糖。PART05糖尿病是老年病糖尿病并非仅是老年病。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虽然以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发病。妊娠糖尿病:发生在孕期,患病率接近5%。其他类型糖尿病:占比较小。因此,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糖友们不要因为年轻就忽视血糖管理。PART06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要会吃。以下是一些吃水果的建议:控制好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并且血糖平稳,没有忽高忽低的现象,就可以吃水果。选择合适的时间:两餐之间吃水果,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避免餐前餐后立即吃水果,以免增加正餐热量。控制好数量:每天水果总量建议在200克左右,并减少主食约25克。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优先选择含糖量低、热量低的水果,如西瓜、草莓、杨桃等;其次选择梨、桃、樱桃、苹果等;尽量少吃大枣、荔枝、香蕉等高糖水果。PART07糖尿病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控制血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而不是为了缓解症状。即使没有症状,长期高血糖也会损害血管、神经,导致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尽早、尽可能地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PART08得了糖尿病会缩短寿命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如果能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干预,并长期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从而不影响寿命。历史上很多长寿的名人,如宋美龄、张学良、邓颖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把血糖控制好,就能保持健康长寿。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糖友们要科学对待,避免被谣言误导。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管理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享受健康的生活。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5日84
0
1
-
糖尿病使用达格列净后发生尿路感染,需要停药吗?如何处理?
转自医伟达内分泌在线 2025年02月1最近有口服达格列净的糖尿病朋友发生了严重的尿路感染,咨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及怎么解决。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先来说说为什么服用达格列净会引起尿路感染。首先,在口服降糖药物中,以达格列净为代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从而有效降低血糖。但是降糖同时,药物使得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而葡萄糖是细菌和霉菌良好的培养基,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尿液冲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细菌。但是,当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时,细菌更容易在泌尿系统中滋生,从而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1]。其次,高糖环境会影响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例如,在女性患者中,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如乳酸杆菌等)可以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而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可能会改变阴道和尿道周围的微生态,使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更容易生长,这些细菌一旦进入尿道,就可能引起尿路感染[2]。当使用SGLT2i后出现尿路感染,先别慌乱停药,你可以应该这样应对。一般轻度的尿路感染,如仅有轻微尿频、尿急,不伴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不停药,同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医生通常会根据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精准选用抗生素,像常用的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等,足量足疗程用药,往往能有效控制感染[3]。倘若尿路感染症状严重,高热不退、排尿剧痛,甚至出现血尿、肾功能异常,或反复发生感染且不易治愈,此时就需立即停用SGLT2i,并尽快就医。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调整降糖方案,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待感染彻底治愈后,再依据血糖控制情况,权衡是否重新启用SGLT2i或更换其他降糖药物[4]。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相较尿路感染后的处理,预防措施更加重要。对于还未使用SGLT2i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处方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半年内有反复发生泌尿生殖感染的患者不推荐使用[5]。对于正在使用SGLT2i的糖尿病患者,预防尿路感染要做到以下几点:补充好水分日常饮水要充足,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多排尿,以“冲刷”尿路,减少细菌附着生长的机会,这就好比定时给尿路来一场“大扫除”,让细菌难以“安营扎寨”。最好选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不含糖分、添加剂等成分,能够纯粹地起到增加尿量、冲洗泌尿系统的作用。一些淡茶水也是可以的,比如绿茶、红茶泡得比较淡的茶水。茶叶中的成分如茶多酚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但是要避免饮用浓茶,因为浓茶中可能含有较多的草酸等成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增加结石的风险,而结石会进一步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建议每隔1-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喝150-200毫升左右。这样能够保证尿液持续处于一个相对较多的状态,持续发挥对泌尿系统的冲洗作用[6]。穿着宽松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利于保持会阴部干爽,减少细菌滋生环境。女性患者在经期要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男性患者同样要注意阴茎及阴囊部位的清洁,尤其是包皮过长者,更要翻开包皮彻底清洗。性生活前后,夫妻双方都应注意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利用尿液将可能入侵的细菌冲出体外[7]。避免憋尿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细菌大量繁殖,一旦反流至输尿管、肾脏,感染就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相对较弱,尿路黏膜防御功能也因高糖环境受损,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肾盂肾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肾脏功能[8]。加强监测在使用SGLT2i期间,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尿路症状,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严格遵医嘱处理用药期间的各种问题,同时做好全方位的尿路感染预防措施,如此才能在有效降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守护自身健康[9]。总之,面对SGLT2i使用后的尿路感染,冷静应对、科学处理是关键,预防更是胜于治疗,从点滴生活习惯入手,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FerranniniE,MuscelliE,FrascerraS,etal.SGLT2Inhibitors:RenalandExtrarenalActions.DiabetesCare.2017;40(10):1369-1378. [2]Juthani-MehtaM,CarmonaEM,SloaneR,etal.EffectofSGLT2InhibitorsontheUrinaryandGenitalMicrobiome.ClinInfectDis.2019;69(11):1867-1873. [3]GuptaK,HootonTM,NaberKG,etal.Internation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theTreatmentofAcuteUncomplicatedCystitisandPyelonephritisinWomen:A2010Updateby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andtheEuropeanSocietyforMicrobiologyandInfectiousDiseases.ClinInfectDis.2011;52(5):e103-e120.[4]InzucchiSE,BergenstalRM,BuseJB,etal.ManagementofHyperglycemiainType2Diabetes,2015:APatient-CenteredApproach.UpdatetoaPositionStatementof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ndthe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Diabetes.DiabetesCare.2015;38(1):140-149.[5]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10.PharmacologicApproachestoGlycemicTreatment: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20.DiabetesCare.2020;43(Suppl1):S114-S132.[6]FoxmanB.EpidemiologyofUrinaryTractInfections:Incidence,Morbidity,andEconomicCosts.InfectDisClinNorthAm.2014;28(1):1-13.[7]NicolleLE.UrinaryTractInfectionsinWomen:DiagnosisandTreatment.InfectDisClinNorthAm.2014;28(1):61-75.[8]SchaefferAJ.UrinaryTractInfectioninAdults.NEnglJMed.2017;376(3):245-257.[9]RodbardHW.ClinicalApplicationoftheAmericanAssociationofClinicalEndocrinologistsandAmericanCollegeofEndocrinology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Dysglycemia.EndocrPract.2019;25(Suppl1):1-15.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1日434
0
0
-
糖尿病患者必看!降糖药搭配六味地黄丸护肾,真的靠谱吗?
杨朝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10日246
0
1
-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地吃主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环节,而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直接影响血糖水平。以下是针对主食量的科学建议,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主食量的基本原则1.总量控制普通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总量建议200-300克(生重),分3餐(或少量多餐)。肥胖或需减重者:可适当减少至150-200克/天,但需避免长期低碳引发低血糖或代谢紊乱。活动量大者:可适当增加,但需密切监测血糖。2.每餐分配参考早餐:50-75克(生重,如燕麦、全麦面包等)。午餐:75-100克(生重,如杂粮饭、荞麦面等)。晚餐:50-75克(生重,推荐低升糖指数食物)。加餐(如有):10-20克(如一小片全麦面包、半根玉米)。注:熟重约为生重的2-3倍(如50克生米≈130克熟米饭)。二、选择低升糖指数(低GI)主食推荐主食:1.全谷物:燕麦、糙米、黑米、藜麦。2.杂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可部分替代米饭)。3.薯类:红薯、芋头(需减少相应主食量)。4.低GI面食:全麦面条、荞麦面。5.减少精制主食:白米饭、白馒头、糯米制品、蛋糕等。三、搭配技巧(减少血糖波动)1.混合膳食:-主食搭配蛋白质(如鸡蛋、豆腐、瘦肉)和膳食纤维(绿叶蔬菜、菌菇)。-例如:杂粮饭+清蒸鱼+凉拌菠菜。2.烹饪方式:-米饭煮硬一点(冷却后抗性淀粉增加,升糖更慢)。-避免长时间熬煮粥(糊化程度高,升糖快)。四、个体化调整的关键1.监测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内,空腹血糖4.4-7.0mmol/L。若某餐后血糖偏高,下次可减少主食10-15克并观察效果。2.特殊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者:需根据胰岛素剂量匹配碳水摄入量(建议咨询医生)。妊娠糖尿病:需严格按营养师建议分配主食(通常少量多餐)。五、常见误区误区1:“完全不吃主食可降糖”→可能导致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误区2:“只控制主食,不控制零食”→饼干、水果等隐性碳水也需计入总量。误区3:“所有粗粮都安全”→过量食用粗粮仍会升高血糖。六、总结建议第一步:用标准碗(约200ml)粗略控制每餐主食量(如半碗杂粮饭≈50克生重)。第二步:优先选择低GI主食,搭配蛋白质和蔬菜。第三步:定期监测血糖,记录饮食与血糖关系,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量。提示:建议在医生或注册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并结合运动与药物综合管理!
罗露露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08日203
0
0
-
二甲双胍注意事项大盘点,错过可能影响药效!
杨朝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08日157
1
0
-
糖甲视频:糖尿病怎样运动最合适?
糖甲大院2025年02月04日15
0
0
-
揭秘糖尿病:为何它会“盯”上你
一、身边的“甜蜜杀手”你是否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糖尿病?在家庭聚会、职场闲聊或是社区活动中,总能听到有人提及自己或亲友正在与这个疾病抗争。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1.2%,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可能有1个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然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甜蜜杀手”。它可不是简单的血糖升高,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像一颗定时炸弹,引发诸多严重并发症,累及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或许你会好奇,这个让人头疼的疾病究竟是怎么缠上大家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糖尿病发病的神秘面纱。二、探寻“病根”:多因素交织(一)遗传:不可忽视的“先天密码”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易感性。如果你的父母、祖父母等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相较于常人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的突变或特定基因组合,可能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使得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出现异常。但请记住,遗传并非是一张“宿命判决书”,并非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发病。它只是让你站在了一个相对高风险的起跑线上,若能在后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完全可以降低甚至规避发病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父母均为糖尿病患者,子女发病概率约在20%-30%之间,这充分说明,遗传只是增加了可能性,而非绝对的发病必然性。(二)生活习惯:日积月累的“隐患”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宛如一颗颗“定时炸弹”,悄然增加着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长时间少动多坐,成了很多职场人的日常写照。白天伏案工作一整天,下班后又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运动量的极度匮乏,使得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多余的糖分只能在血液中堆积,久而久之,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糖尿病便容易趁虚而入。熬夜,这个看似普通的习惯,实则对身体代谢危害极大。当夜深人静你还在熬夜追剧、加班时,身体内分泌系统已然紊乱,激素失衡促使血糖升高。长期生物钟颠倒,胰岛细胞得不到充分休息,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失调,为糖尿病埋下隐患。抽烟喝酒,这对“不良搭档”同样是健康大敌。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干扰身体正常代谢,使血管收缩,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运输与作用;酒精进入身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易引发肝脏损伤,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让血糖如同脱缰野马,难以控制。暴饮暴食更是直接给胰腺“增压”。一顿顿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大餐,短时间内让血糖急剧飙升,迫使胰腺“加班加点”分泌胰岛素来降糖。长此以往,胰腺不堪重负,分泌功能出现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糖尿病也就悄然降临。(三)压力与情绪:内心的“波澜”影响血糖“湖面”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压力如影随形。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之下,或是被焦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笼罩,身体内分泌系统会陷入混乱。当人压力过大或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血糖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若这种情绪应激状态频繁出现,血糖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反复波动,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和调节机制失灵,糖尿病便可能找上门来。反之,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学会通过运动、冥想、社交等方式释放压力,能让血糖的“湖面”更加平稳,为健康保驾护航。三、胰岛素的“困境”与血糖“失控”胰岛素,堪称身体里调节血糖的“金钥匙”,它由胰岛细胞分泌,能开启细胞大门,让血液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被转化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当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就好比锁芯生锈,“金钥匙”难以顺利开锁,细胞摄取葡萄糖受阻,血糖只能在血液中积聚。肥胖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元凶”之一。过多的脂肪细胞,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分泌一系列脂肪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使得胰岛素作用大打折扣。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岛细胞不得不拼命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疲惫不堪,功能逐渐衰退。除了肥胖,长期过度劳累、身体慢性炎症、某些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另外,自身免疫紊乱时,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细胞,如同“内讧”,会直接破坏胰岛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使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锐减。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如脱缰野马,肆意飙升,糖尿病也就随之而来。四、特殊时期与糖尿病“邂逅”人生的某些特殊阶段,身体仿佛进入了一个“敏感时期”,糖尿病更容易趁虚而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胰岛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好比机器零件老化,调节血糖的效率大打折扣,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自然升高。对于女性而言,妊娠期是一个特殊挑战。怀孕后,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这些激素如同“捣蛋鬼”,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孕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需求大幅增加。若孕妇胰岛功能储备不足,无法代偿这种变化,就会出现胰岛素相对不足,进而引发妊娠期糖尿病。高龄产妇、孕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更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五、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的发病,是遗传、生活习惯、压力、身体代谢变化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既然知晓了这些病因,预防就有了方向。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能为身体代谢营造良好环境。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让内分泌系统平稳运行。对于有家族遗传史、肥胖、年龄增长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至关重要,早发现血糖异常,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干预,能及时拉回健康轨道。记住,预防胜于治疗,从现在起,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远离糖尿病的威胁,畅享甜蜜无忧的生活。
许志恩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10日162
1
0
糖尿病相关科普号

鲍时华医生的科普号
鲍时华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5.8万粉丝226.8万阅读

杨顺杰医生的科普号
杨顺杰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骨科
433粉丝38.8万阅读

魏倩玲医生的科普号
魏倩玲 主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2900粉丝2.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谷君 副主任医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54票
甲亢 47票
甲减 41票
擅长:内分泌高血压,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等疾病 -
推荐热度4.9励丽 主任医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31票
肥胖症 39票
高脂血症 2票
擅长:擅长怎样预防与筛查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坚持糖尿病人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坚持糖尿病人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实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再定合理方案。擅长各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疾病等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肥胖治疗,是宁波市肥胖俱乐部的创始人。在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甲状腺疾病上也有很多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8杨建梅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内科
糖尿病 95票
甲亢 32票
甲减 17票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妊娠合并甲亢,妊娠合并甲低,妊娠糖尿病,难治性高血压,骨质疏松及钙磷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