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5日
0
0
3
-
胡嘉禄主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心内科 你知道血糖超过5.6就算异常了吗?很多人以为空腹血糖6.1才需要警惕,其实5.6~7之间已经是糖尿病前期了,再加上餐后血糖7.8~11.1的糖耐量受损,离糖尿病就差一步。真正健康的人,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5以下。为什么有人明明没吃太多糖,血糖还是偏高?这是因为身体对糖的耐受力变差了。就像有人喝牛奶会拉肚子,你的身体可能对糖过敏,长期吃米面、糖、胰岛素,每天超负荷工作,最后就像老化的弹簧失去弹性,血糖自然居高不下。太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糖不耐受,却还是忍不住吃甜食,别因为嘴瘾毁了健康。戒糖确实难,但比起吃药打胰岛素,戒糖是不是轻松多了?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生活方式病,减糖饮食,低糖饮食是基础,搭配运动增肌,脂肪肝也会好转,饮食是根本,运动是锦上添花,两者结合,血糖自然降下来。更多问题。 欢迎点击左下角向我咨询。06月07日
253
0
3
-
刘国强主治医师 北医三院 内分泌科 1.我是一名几乎天天出诊的内分泌科大夫,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超重或肥胖,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等在内分泌科也非常多见。糖尿病等慢性病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甚至是可以预防,所以向患者宣传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减脂减重是天天重复n次的工作内容。2.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家族史我都有,多年前我自己也有高尿酸和轻度脂肪肝,但是通过饮食调整,长期坚持运动(完成全程马拉松45场,PB3小时34分),体重较峰值减轻至少15公斤,目前我的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指标全部正常(下图是我上个月的自拍和以前跑步照片,怎么样?作为一中年大叔体脂率保持还中吧!3.减肥相关、糖尿病相关的科普网络上太多不科学的太多粘贴复制的!各种吃某种减肥餐会爆瘦,各种某个动作每天10分钟就爆瘦,这样忽悠人吸引眼球的太多了,没有专业背景写健康科普怎么可能靠谱?!综上,作为一名临床医学博士,临床经验近20年、坚持运动10年、体重比峰值减少15公斤,觉得应该很有点资格在头条平台讲一些减肥的事吧!请关注我,可以源源不断获得专业而规范并且原创的饮食、运动、减脂减重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方面的信息!谢谢!05月26日
17
0
0
-
国洪桥主任医师 霸州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原创糖友圈大圣大圣糖友圈李大爷患糖尿病好几年了,一直为血糖控制不好而烦恼。他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啊,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不一样,降糖方法也有所区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一起往下看~一、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及降糖方法(一)原因1、黎明现象在凌晨3点到8点期间,人体内一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的分泌会增加,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这种情况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但糖尿病人的血糖调节能力较差,就容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2、苏木杰现象这是由于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为了自我保护,会分泌一些升糖激素,从而使血糖反跳性升高。比如,有的糖友晚上胰岛素用量过多,导致夜间低血糖,第二天早晨空腹血糖就会很高。3、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如果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肝脏等器官就会持续输出葡萄糖,导致空腹血糖升高。(二)降糖方法1、针对黎明现象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但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一片全麦面包或一杯无糖酸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2、针对苏木杰现象首先要监测夜间血糖,尤其是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如果发现夜间有低血糖,要及时减少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3、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考虑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时间长,能更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同时,也可以结合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增强降糖效果(具体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及降糖方法(一)原因1、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被迅速分解吸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2、运动不足饭后缺乏适当的运动,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就会减少,血糖就容易升高。特别是对于一些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来说,餐后血糖升高的风险更高。3、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血糖不能及时被细胞摄取和利用,从而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二)降糖方法1、调整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主食,如糙米饭、全麦面条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等)、豆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搭配,控制每餐的总热量。2、加强运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开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如果饭后不方便外出运动,也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拖地等。3、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来改善胰岛素抵抗。一些药物也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三、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对于糖友来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都很重要。不仅要关注单个时间点的血糖,还要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有并发症的糖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控制目标。结语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不同,降糖方法也有差异。糖友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05月10日
141
0
2
-
国洪桥主任医师 霸州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原创糖友圈大圣大圣糖友圈3·15其实除了打假商品,更要打假“健康谣言”!糖尿病作为“慢病之王”,常年被各种谣言包围。很多人控糖失败、病情加重,甚至被坑钱,都是因为轻信了这些谣言!今天就来扒一扒最常见的七大误区,看完别再被骗了!01谣言1: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假的!“我平时不爱吃甜食,咋会得糖尿病?”——错!糖尿病和吃糖的关联远没你想的简单。真相:糖尿病是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高糖饮食本身并非直接病因,但长期摄入过量糖分可能导致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胰岛功能正常的人群可通过代谢调节血糖,但功能受损者即使控制糖分仍可能患病。02谣言2: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怕?“我才30岁,血糖高一点没事?”——天真!真相: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而2型糖尿病已明显年轻化!熬夜、外卖、久坐等不良习惯,让年轻人早早成为“糖友预备军”。数据显示,我国20-40岁糖尿病患者占比超20%,别拿年轻当借口!03谣言3:得了糖尿病,这辈子和甜食无缘?“确诊后连块巧克力都不敢吃?”——大可不必!真相: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甜食,关键在“控量”和“替代”。比如用代糖(如赤藓糖醇)制作点心、将甜食计入每日碳水总量,或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草莓)。记住:没有绝对禁忌,只有科学搭配,关键在控制总热量!04谣言4:保健品能治疗糖尿病有的商家借助AI数字人在各大平台大肆宣扬保健品具有神奇功效,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甚至还可以逆转糖尿病,让糖友彻底摆脱疾病困扰。真相:目前,医学上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和审批的降糖药物才能真正起到控制血糖、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而上述所提及的那些保健品,它们根本不属于药物范畴,仅仅是普通的食品类产品,既没有经过专业的药品研发流程,也未进行大规模、严谨的降糖效果临床试验验证,根本不具备治疗糖尿病的功效。05谣言5:打胰岛素会上瘾?离谱!“打了胰岛素就得用一辈子?”——谣言害人!真相:胰岛素是人体必需激素,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人需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不存在“成瘾性”(《IDF全球糖尿病指南》)。2型糖友在胰岛功能衰竭、妊娠或急性并发症时需短期使用,病情稳定后可调整方案。06谣言6:血糖越低越好?危险!“为了降血糖,饭都不敢吃饱?”——作死行为!真相: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凶险,可能引发昏迷甚至死亡!控糖目标应个性化,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不宜过于严格。记住:平稳控糖才是王道,忽高忽低最伤身!《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血糖控制的一般目标如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到7.0mmol/L之间。非空腹血糖(餐后)应尽量保持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建议控制在7%以下。07谣言7:控制血糖只能靠吃药?片面了!“吃了药就能胡吃海喝?”——想得美!真相:药物只是控糖的一部分。饮食管理(如低GI食物)、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同样关键!根据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的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通过饮食控制、增加体育活动和减重等生活方式改变,相比对照组,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了58%。对于60岁以上的参与者来说,这个比例甚至更高,达到了71%。科学控糖口诀:✅饮食:总量控制,粗细搭配,少油少盐,甜食巧替代。✅运动:每周5次,快走/游泳/骑车,微汗最适宜。✅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定期查,并发症早防范。✅心态:信医生,别信偏方;稳血糖,别走极端。3·15提醒:谣言止于智者,控糖成于科学。转发这篇,让更多糖友少走弯路!03月14日
132
0
1
-
国洪桥主任医师 霸州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原创复美国际复美国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友们日常监测中最为关注的两个指标。你知道哪一个指标升高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更容易引发并发症吗?PART0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内不摄入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的情况下所测得的血糖值,通常建议在早晨6点到8点之间检测,最佳空腹时间为8到12小时。其意义在于: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可以判断前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是否能有效控制夜间到次日清晨的血糖水平,从而为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调整提供依据。PART02 空腹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空腹血糖,也称为基础血糖,是指经过一夜禁食后,依靠肝脏输出葡萄糖所维持的血糖基础水平。它不仅直接影响餐后血糖的高度和上升幅度,还能反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空腹血糖升高通常提示胰岛功能受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整体血糖失控,增加并发症风险。即使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升高也需要积极治疗。一般来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不过,具体目标需因人而异,需综合考虑年龄、预期寿命以及并发症等因素。PART03 餐后血糖餐后血糖通常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的2小时血糖水平。它能够反映餐后血糖控制的情况,以及饮食量与降糖药物剂量是否匹配;同时,还能体现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胰岛β细胞能否有效分泌额外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升高。PART04 餐后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餐后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远高于空腹血糖。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越高,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越明显,这种变化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也已显现,说明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早在疾病早期就开始了。此外,餐后血糖升高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出现得越快,死亡风险也越高。在中国,餐后高血糖人群更为庞大,因此监测和控制餐后血糖对于实现血糖达标至关重要。控制目标:一般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但具体目标需因人而异。在糖尿病治疗中,只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达到控制目标,才能显著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03月07日
104
0
2
-
国洪桥主任医师 霸州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原创复美国际 2025年02月25日00:02 广东 PART01某某秘方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所有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秘方”或“神药”,大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真的有人能治愈糖尿病,那将是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因此,糖友们不要轻信这些虚假宣传,以免耽误正规治疗。PART02糖尿病一定会遗传糖尿病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绝对会遗传。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并非一定会发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50%。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如果在50岁前确诊,子女患病概率为14%;如果在50岁后确诊,子女患病概率为7.7%。因此,遗传只是增加发病风险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PART03注射胰岛素会上瘾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胰岛素是一种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用于调节血糖。当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自身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就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并不是“上瘾”,而是身体的需要。如果拒绝胰岛素治疗,血糖会持续升高,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要因为担心“上瘾”而拒绝使用。PART04血糖越低越好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越低越好。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抵消长期控糖的成果,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如果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大脑将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不应低于4.4mmol/L。老年人的血糖耐受力更差,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时,建议少量加餐,避免夜间低血糖。PART05糖尿病是老年病糖尿病并非仅是老年病。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虽然以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发病。妊娠糖尿病:发生在孕期,患病率接近5%。其他类型糖尿病:占比较小。因此,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糖友们不要因为年轻就忽视血糖管理。PART06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要会吃。以下是一些吃水果的建议:控制好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并且血糖平稳,没有忽高忽低的现象,就可以吃水果。选择合适的时间:两餐之间吃水果,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避免餐前餐后立即吃水果,以免增加正餐热量。控制好数量:每天水果总量建议在200克左右,并减少主食约25克。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优先选择含糖量低、热量低的水果,如西瓜、草莓、杨桃等;其次选择梨、桃、樱桃、苹果等;尽量少吃大枣、荔枝、香蕉等高糖水果。PART07糖尿病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控制血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而不是为了缓解症状。即使没有症状,长期高血糖也会损害血管、神经,导致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尽早、尽可能地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PART08得了糖尿病会缩短寿命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如果能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干预,并长期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从而不影响寿命。历史上很多长寿的名人,如宋美龄、张学良、邓颖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把血糖控制好,就能保持健康长寿。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糖友们要科学对待,避免被谣言误导。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管理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享受健康的生活。02月25日
105
0
1
-
孙平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糖尿病就像把全身器官泡在糖水里腌渍,表面不疼不痒,但血管、神经、脏器都在被糖分“慢性腐蚀”。 血管泡糖水:高血糖让血液黏得像糖浆,血管内壁被糖刮出伤口,脂肪来补漏洞形成斑块。血管要么堵死(心梗、脑梗),要么脆成酥皮(眼底出血、肾衰竭)。 心脏被掏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死亡三重奏”,血管斑块破裂直接引发心梗,死亡率翻倍。 肾变成漏勺:肾脏滤网被糖泡烂,尿里漏蛋白,严重时肾彻底报废,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续命。 脚趾说没就没:高血糖毁掉神经,脚踩钉子都感觉不到疼,一个小水泡就能溃烂感染,最后整条腿发黑坏死,面临截肢。 眼睛突然黑屏:眼底血管被糖水腌到变形、渗血,视力模糊→失明可能只要几年。 全身“断电”:神经受损导致手脚麻木、胃瘫(吃不下吐不停)、尿不出来、性功能报废,生活质量直接腰斩。 更恐怖的是,糖尿病会降低免疫力,一个小伤口可能引发败血症,感冒都能拖成肺炎。 关键在“温水煮青蛙”——确诊时器官损伤已不可逆。控糖不是单纯戒甜食,而是要管住嘴(少碳水)、迈开腿(增肌减脂)、勤测血糖。血糖稳了,这些要命的并发症才能踩刹车。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02月03日
11
0
0
-
任卫东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24版糖尿病指南,更新的诊断分型流程、控制目标、治疗路径及药物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赶在了2024年最后一天发布,新指南较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再局限于2型糖尿病,增加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包括: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两个章节。糖尿病的诊断对于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诊断标准较前相同。对于无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患者,诊断需改日复查确认,增加了“不包括随机血糖”这一要求。即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的分型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I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TIDM包括免疫介导性T1DM和特发性T1DM。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注:a:未用过胰岛素或胰岛素治疗2周内的患者可加测IAA。b:随访C肽变化:病程3年内随机C肽<200pmol/L,考虑为特发性TIDM;如C肽>200pmol/L,考虑为T2DM。T2DM综合控制目标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A) 无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单药治疗推荐二甲双胍。伴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推荐使用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包括GLP-1RA、SGLT2i和双肠促胰素(如:替尔泊肽)。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T2DM患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或双激动剂。SGLT2i和GLP-1RA具有减少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HF住院和终末期肾病(ESRD)方面的益处,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与患者充分沟通获益与出血风险后,阿司匹林(75~150mg/d)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防控CVD风险的一级预防策略(A)。年龄>70岁的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出血风险大于获益。由于可能导致Reye综合征,年龄<21岁的患者一般禁止使用阿司匹林。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T2DM降糖治疗路径表:常用口服降糖药物表:国内上市的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有些GLP-1RA和SGLT2i具有独立于降糖外的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有GLP-1RA和(或)SGLT2i强适应证的T2DM患者,在不能使用GLP-1RA和(或)SGLT2i的情况下,如无二甲双胍禁忌证,首选二甲双胍治疗。合并CKD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CLT2i;合并CKD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早发T2DM一般指40岁以前起病的T2DM,β细胞功能衰退更快,胰岛素抵抗更严重,肝糖异生能力更强,血糖更加难以控制,预后更差。如在诊断后采取强化治疗,及时控制血糖,可有助于改善其预后。T2DM治疗简易路径a.高风险指年龄≥55岁伴以下至少2项:肥胖、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b.如基线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如伴显著高血糖症状或酮症,可起始胰岛素治疗。c.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或双激动剂。d.有卒中病史者选用GLP-1RA或吡格列酮。e.包括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和基础胰岛素/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f.包括注射制剂和口服片剂。g.包括基础岛素、基础岛素/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和双胰岛素类似物来源糖尿病01月05日
622
0
0
-
2024年12月16日
239
0
0
糖尿病相关科普号

杨顺杰医生的科普号
杨顺杰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骨科
433粉丝38.8万阅读

程蕾蕾医生的科普号
程蕾蕾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超声诊断科
2728粉丝39.2万阅读

吴灵敏医生的科普号
吴灵敏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一病区
8342粉丝3.5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