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当骨骼承受的力量超过自身强度时,导致骨骼完全或部分断裂,即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本病主要表现为骨折处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其发生主要原因如下:
- 创伤因素:暴力或意外事件引起的直接撞击或间接撞击。
- 骨骼肿瘤、炎症等病变可降低骨骼强度,引起病理性骨折。
- 骨质疏松症能够导致骨折,尤其是髋部、手腕部和脊椎。
-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的轻微损伤,日积月累可引起肢体特定部位的骨折。
- 年龄因素:如儿童及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骨折。
症状表现
一般情况下,骨折只会在骨折部位及周围出现症状,严重骨折或多发骨折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
典型症状
- 骨折处疼痛:所有骨折均有疼痛,活动或移动骨折处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明显。
- 肿胀:骨折时,血管破裂出血,可在骨折处形成血肿,也可导致软组织水肿,损伤部位皮肤可呈青色、紫色或黄色等。
- 畸形:骨折端发生移动,可导致骨折处外形发生改变,可以表现为长度缩短,形成非正常的角度,甚至出现旋转。
- 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完整的骨骼可能分成多段,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全身症状:
- 发热:骨折后短时间内体温一般正常,出血量较大者,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多不超过 38℃,如果发生感染,则可出现高热。
- 休克:大量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可表现为口渴、冷汗、皮肤苍白、烦躁、呼吸急促等,病情加重可发展为四肢湿冷、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神志淡漠、昏迷等表现。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创伤性关节炎
- 关节僵硬
- 长期卧床导致褥疮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缺血性骨坏死
- 缺血性肌痉挛: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很容易导致严重残疾。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创伤及骨骼基础疾病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日常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在进行激烈碰撞性活动时需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外伤。
- 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应当补充维生素 D、钙等营养素,可以适度运动、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 儿童出行时,家长需做好监护工作,并教育孩子活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伤。
- 老年人需要防止跌倒,可以选择摩擦力较大的鞋子,使用防滑垫等。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影像学检查
- X 线平片:X 线平片是针对骨折和怀疑发生骨折者的首选检查,不但可以发现骨折线、骨骼移位等骨折典型改变,还可发现不全骨折、深部骨折、小片撕脱骨折等体格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即使已经明确诊断为骨折,也需要进行 X 线片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判断骨折移位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法。复诊时也需要做 X 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 CT 检查:可用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可以观察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损伤、塌陷程度等,作为手术前的参考,是骨折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有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特别是对软组织显示清晰。如果有脊柱受伤等情况,常使用 MRI,观察锥体周围韧带、脊髓、有无出血等情况。
治疗方式
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需要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严重的骨折还要进行急救。
一般治疗
- 手法复位:通过手法,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使骨骼重新恢复支架作用。该治疗方法有失败可能,若手法复位失败则有可能进行手术复位。
- 外固定:借助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支具等工具在体外固定患肢。
- 持续牵引: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外固定的作用,促进骨折端复位,预防及矫正畸形,使受伤肢体得以休息和固定,方法有皮肤牵引、骨牵引和兜带牵引等。
手术治疗
- 切开复位与内固定:通过手术,把骨骼重新恢复至原有解剖关系,复位效果整体上更好。
- 外固定手术:如患者为开放性骨折、伴有广泛软组织挫伤的闭合性骨折、骨折不愈合、骨折合并感染等不适合内固定的情况,可以采用外固定手术,在矫正骨骼的同时起到固定作用。
药物治疗
- 止痛药:用于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抗生素:开放性骨折需要抗生素预防感染。
常见疑问
问:怀疑骨折以后应该如何应急处理?
答:
- 发生骨折事故之后,为了使骨折断端稳定并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在运送患者去医院的途中,就地取材临时固定,使用木板、树枝、雨伞材料进行必要的固定。
如果不固定,让骨折部位乱动,有可能损害骨折断端周围神经血管,造成麻痹。
但是,骨折时,由于局部有内出血而不断肿胀,所以不应固定过紧。 - 发生脊柱骨折时病情多较严重,此时严禁乱加搬动,最好是呼叫 120 等专业人员来处置,以免加重损伤。
如果自行搬运,千万不要一人抬头一人抬脚或者单人驼背,一定要注意保持患者脊柱的伸直状态,几个人一起平托患者让他平躺在硬木板上进行护送。
问:骨折手术后多久需要拆除钢板或内固定?
答:钢板或内固定在体内一般不会有影响,不是一定要拆除。如果一定要求拆除内固定,则需要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以及骨折愈合情况来决定。
不同年龄的人群骨折的愈合速度是不一样的,拆除的时间并不相同,儿童肘部骨折可以在术后 6 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克氏针固定。而对于成年人,取出内固定器材的时间分别为:胫骨 1 年,股骨 2 年,前臂骨及肱骨 1.5~2 年。
但是拆除内固定之前一定复查骨折处的 X 线片,愈合良好了后就可以拆除了的,可以稍微推后半年到一年。但是如果是同时有捆扎有钢丝的,就不建议推后过久,否则容易导致钢丝愈合在骨痂中较难拆除。
老年人的内固定拆除时间就要晚些,复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再决定。
注意事项
- 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 注意补钙:适度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 D,也可以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等。
- 提高安全意识: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因意外事故造成骨折。
- 老年人容易摔倒、骨折,因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如地面使用防滑材料,保持干燥、室内采光充足、家具摆放不挡路、浴室安装扶手、防滑垫等。
- 儿童出行时,家长需做好监护工作,并教育孩子玩耍时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 如有骨骼基础疾病,尽早就医及时治疗。
康复锻炼
- 骨折的康复训练,目的是减少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硬、促进骨骼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损伤部位的功能。
- 固定期可进行的康复训练包括:邻近未固定关节可以活动、骨折部位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健康肢体及躯干的正常运动、抬高患肢等。
- 固定拆除后的康复训练包括:骨折部位的主动运动、肌力训练、尽快恢复日常活动等。
预后
单个部位的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多发性骨折或严重骨折,可能会因伴发内脏损伤或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骨折治疗后还可能会有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等风险,因此需定期复查,随访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相关科普号
王同富医生的科普号
王同富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天津医院
关节外科
6343粉丝19.2万阅读
钱亚龙医生的科普号
钱亚龙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3104粉丝1万阅读
张国强医生的科普号
张国强 主治医师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
放射科
1粉丝276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