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小肠疾病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发表者:曹雪源 41542人已读
人体消化道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小肠疾病多年来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对于人体小肠的检查手段不多。小肠疾病主要包括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吸收不良综合症;炎症性肠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等。以往,由于检测手段的缺如,经验性的认为小肠疾病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现几近晚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如近年来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出率不断的提高。
小肠疾病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一、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成人小肠全长平均约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小肠走行弯曲,肠管互相重叠,故而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故小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远离口腔及肛门,长度较长,且游离于腹腔内并被肠系膜束缚成多个复合肠襻,成为整个胃肠道中最难检查的一部分,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难度很大。过去的检查方法主要是气钡小肠造影、核素扫描及血管造影。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患者反复检查反复住院,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及心理负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小肠已有多种有效的检查手段,互为补充
小肠检查方法包括:小肠钡剂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血管造影检查、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
1、小肠钡剂造影
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价值。
2、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一非创伤性技术,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锝99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扫描,出血量0.5ml-1ml即可发现。
近年来靶向标记的红细胞扫描使其在血浆中半消失期显著延长,可在注射后24-48小时内进行延迟扫描,对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达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3、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可同时进行栓塞治疗。但此项检查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失血速度:选择性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出血速度大于0.5ml/min的动脉毛细血管出血;②检查时机: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人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4、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约为2厘米*1厘米,只有曲别针样大小,进行此项检查的患者无需住院。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患者在服用胶囊2小时后才可饮少量清水,4小时后可以进少许清淡食物。在胶囊电池耗尽后将数据记录仪取下,并连接到可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站。数据记录仪中的图像资料最终下载至工作站中,并由相关软件进行处理。检查后胶囊自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检查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的特点。对小肠黏膜、黏膜下血管及黏膜隆起性病变检出率达86.8%,对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诊断率在60%-70%,对克隆恩病的诊断率为65%。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及不能进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5、双气囊内镜
2003年双气囊内镜引入我国,使其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不可进行病理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分别为96%、95%、和88%。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开展尚未完全普及。
6、CT仿真内镜
其方法是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目前上述这些针对小肠的检查手段可互为补充,既便如此,目前小肠疾病仍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小肠功能性疾病的检查仍缺乏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科学技术出现,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0-11-21 13:36
网上咨询曹雪源大夫
曹雪源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曹雪源的咨询范围: 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各种息肉。肠梗阻,肠瘘,腹腔感染,炎症性肠病,克罗恩氏病,各种普通外科疾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