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
小儿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发表者:樊继波 729人已读
跟师以来,诊治小儿疾病甚多,所遇家长皆焦急迫切,见小儿因误治备受折磨,余实在于心不忍,特反复编辑“小儿摄生治病”类文章,补漏查缺,唯恐有言不到位之处。
吾师常讲:除了一些先天器质性病变,体质虚弱类疾病,小儿疾病“不是吃着了,就是冻着了”,小儿所生之病,多是饮食外感所伤,惊疳吐泻之症。
一,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遇当下丁酉年三之气,少阳相火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司天,燥金收敛,火郁于内,发散不及,小儿好发疾病如:发热,咽痛,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疾病。
若感凉燥之邪,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可用杏苏散加减。
若心烦哭闹眠差,口干渴喜饮冷,小便黄,舌红苔薄黄,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开肺窍以宣散郁热。
若见小儿发热,不欲饮食,喜呕,咽干咽痛,扁桃体肿大,可用小柴胡汤,大便干结不下者用大柴胡加减。
又有燥伤阴液,阴虚生风而夜间咳重者,舌红少苔或无苔,手足心热,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或见小儿身发痒疹,色红,骚抓无度,为风火郁内,可用薄荷,苏叶,荆芥,防风,蝉蜕,柴胡,黄芩发散郁热,热尽而病除······
家长注意:平素着衣勿令过暖,过暖则热积生内火,窍开招外风,尤需知者,背要暖,勿使背腧受风寒,腹要暖,勿使脾胃受风寒,足膝要暖,脾肾筋骨怕风寒,头宜凉,头脑清静髓海宁。感冒期间宜饮食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类,不宜进食肉类及其他难以消化食物。
感冒时人体正气出于肌表,与邪气抗争而发热,脾胃气血减少,运化功能衰减,进食肉类无疑加重了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转愈,甚至此病未愈,他病又生。
家长不要急于住院输液退烧止咳,恐寒凉液体杀伤正气,寒伏于内,后患无穷。中医讲邪气从表而入,治当使其从表而出,原路返回,开门赶贼,不可闭门留寇。
二,食积。
饮食入胃,全靠胃纳脾磨,化为精血营养物质,流于全身,营养脏器,促进生长发育。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各个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健全,若饮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如:猪蹄,火腿肠,板栗,油炸食品,辣条等,胃能纳而脾不能磨,食积于胃,则手摸小儿肚子胀满发硬,发热(食积化热),喜爬睡,口中流涎,口臭,发热,大便干结,或大便溏而气味酸腐,肛门灼热色红,哭闹,睡眠不沉,躁动不安等症状,舌质红,可见郁热红点,苔白厚腻或黄厚腻。
小儿饮食,勿令太过,辛辣不食,荤腥勿近,清淡温热,以时进食。
饮食有节,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少吃快餐、零食等垃圾食品。
若因进食过多,腹胀不适,可按顺时针方向从右到左按摩揉肚子,促进胃肠蠕动、大便排解。
若因食积发热,只需消食化积,通利肠道,使腐秽从大便而去,发热即可随之而除,日常可以用火麻仁30克左右煎水频服,直至大便排泄,安全有效。
三.惊吓。
症见小儿无故哭闹不停,不欲饮食,或发热,或睡眠不踏实,肢体抽动,有明显的诱发原因,如从床上滚落后发病,有突闻汽车鸣笛、鞭炮声响受惊等原因,诸如此类,家长可施与祝由术(俗称叫魂)。
四.教儿勿养懒惰性,勿生贪婪心,仁义礼智常修炼,孝悌忠信勤奉行。注重小儿一身正气的培养,包括礼仪、美德、智慧······
本文是樊继波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7-11-04 14:14